血溅芦花火种燃,阳澄湖上巧周旋。 衷情只向家山报,子弹曾从肺部穿。 历险经霜名已淡,推功揽过德为先。 英雄不事张扬道,光彩犹晖千百年。
附:郭建光的原型——刘飞将军
《沙家浜》的素材来源于1939年发生在苏南阳澄湖上的故事。
那年9月下旬,以新四军为主力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击退了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的大规模进攻。为避免与国民党军发生更大冲突,10月初“江抗”被迫从苏州、常熟、太仓地区撤往扬中,而将40多名伤病员和10多名医护人员留在了阳澄湖。其中,伤势最重、职务最高的是“江抗”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刘飞。
刘飞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领导的责任。他鼓励伤病员战胜伤病,并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在阳澄湖上重建了“江抗”。
新“江抗”组建后不久,在陈毅安排下,刘飞被转移到上海疗伤。3个月后,刘飞重返“江抗”协助政治部主任谭震林工作,成为这支部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新“江抗”不断发展壮大,几经改编,到淮海战役时的建制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二师。刘飞任第一纵队的第一副司令员。由于司令员叶飞因病留济南就医,部队实际由刘飞指挥参战。在淮海战役中,一纵创下了载入解放战争史册的辉煌战例。
《沙家浜》的诞生
1948年底,随军记者、作家崔左夫采访刘飞。在硝烟渐逝的淮海战场,刘飞指着正打扫战场的官兵说:“我建议你好好写写二师,这个师是由36个伤病员发展起来的啊!”战士们也说,我们刘司令员装着一肚子“江抗”的事。
听了刘飞的讲述,崔左夫激动不已,他向刘飞立下“军令状”:一定要把“江抗”36个伤病员不平凡的经历写出来!
1957年,上海沪剧团根据崔左夫的文章《血染着的姓名》改编成沪剧《碧水红旗》。编剧陈荣兰等人征求刘飞的意见,刘飞抱病对剧本提出许多修改意见,并提供了口述回忆录《火种》,在此基础上,剧本修改更名为《芦荡火种》。后来,根据该剧移植、改编的京剧《沙家浜》轰动全国。
被江青召见
江青听说刘飞就是当年36个伤病员的领导人,派人了解过刘飞的情况。
1965年初夏,刘飞接到江青要接见他的通知。这让刘飞感到很突然,想推病不去。当时刘飞对江青的政治野心并不清楚,不想去的主要原因是不想借反映“江抗”36个伤病员的剧作扬个人之名。但江青毕竟身份非同常人,刘飞勉强同意了。
刘飞和许世友一样,爱穿草鞋,而且两人还较过手劲。去见江青那天,为表示对主席夫人的尊敬,他特地换上了皮鞋。当他来到江青在上海下榻的饭店会客厅时,江青满脸不高兴地皱起了眉头。原来刘飞走路步子重,皮鞋踩在地板上“咚咚”作响,让江青感到不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