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突围中的新一团 |
2009-12-16 13:31:35 |
|
作者:张铚秀 |
浏览次数: |
|
|
|
|
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在1941年1月的日子里。皖南突围的情景,常常浮现在眼前。敌人的残横暴虐,我军将士英勇壮烈的苦战,皖南人民和子弟兵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皖南的山山水水,云岭和峨岭的竹林险道、茅屋鸭棚……都深深的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皖南事变前夕,为了扩大抗日的人民武装力量,新四军组成了新一支队。傅秋涛同志是司令员,我被任命为新一团团长。新一团是从陈老总直接领导的一支队一团分出来的。1938年4月到7月,我从一支队二团调到粟裕同志带领的挺进江南先遣队任侦察参谋,执行大部队行动前的战略侦察任务后,我回到了一支队二团,先后任二营、一营营长、团参谋长。在陈老总的正确指挥下,我们二团和一团的部队在地方游击队以及民兵的配合下,连续打了新丰、下蜀、延陵、新塘市等战斗;接着,又进攻当涂、句容,袭击江宁车站,在上下会、上下元庄。两次粉碎日寇的大扫荡,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胜利。抗日游击战争的深入开展,鼓舞着江南人民日益高涨的斗争情绪,当地群众积极拥军支前,踊跃参军参战。我们的队伍不断获得壮大。新一团就是由一团的两个营扩充组建起来的。政委丁麟章,参谋长徐赞辉,政治处主任李彬山,副主任徐志民。一营营长李元,教导员李洪;二营营长邓国钦;三营营长郑贵卿,教导员张子辉。连以上的干部和大多数排长都是在湘鄂赣边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战士,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挺进江南的近两年的时间里,在同日寇作战的过程中,这些来自革命老区的战斗骨干,不仅懂得了抗日名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而且在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和工作方法上,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陈老总的的领导下,在战斗中同江南人民建立了亲如一家、血肉相连的关系。干部战士熟悉了江南地区的民情风俗,适应了当地的天时地理。因此,从实际斗争情况和新一团的组织素质状况来看,这是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 新一团是在皖南组织的,驻守南陵的峨岭一带,位于军部驻地云岭的正北方。当时,曾听傅秋涛司令员说过,党中央有指示,要新四军撤离皖南,进入苏南、苏北开展抗日斗争。而且,已着手向北移动过江的准备。可惜的是,这一正确的行动方针未能实现,一直迟迟蹲在皖南不动。皖南,对我并不陌生。1934年夏,在江西中央苏区时,我在任弼时、肖克、王震等同志领导的红六军团工作时,就听说红十军团在方志敏、邵式平、粟裕等同志的指挥下,遵照党中央指示,组成抗日先遣支队东进北上抗日;后来听说路经皖南时遭到了蒋介石军队的堵截围追,使红十军团陷入敌众我寡的境地而未能达到目的。皖南的土地上,洒下了红军战士的鲜血。1938年初夏,我随粟裕同志指挥的先遣支队挺进江南时,皖南是必经之道。当时,我们是从安徽歙县岩寺地区出发的。由于日本侵略者的蹂躏和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在这片山青水秀、物产丰饶的土地上,途所见却是民不聊生、家破人亡的悲凉景象,令人思绪万千。而今,新四军深入东南各省发动群众,全民动员的抗日热情日益高涨,人民游击战争的烽火越烧越旺,革命根据地建设生气蓬勃,令信鼓舞。然而,蒋介石是不会忘记他那一套“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的。新四军挺进江南后,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再限制我们的活动地区,妄想使我们陷进日寇的战略包转圈,以达到借刀杀人的目的。由于我们正确地执行了党中央制定的抗日战争的策略和政策,才粉碎了蒋介石的阴谋。眼前,皖南已经为日、伪、顽的反动武装所盘踞,革命的军队也在活动和聚集,一场艰苦复杂的斗争看来是不可避免的了。 1941年1月4日,我团奉命出发东进。当时,我们新一支队担任整个部队的左前卫。在离开峨岭第二天(1月5日),突然接到向东南移动的命令。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