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连根同源,从孝道文化中汲取丰厚的道德营养。弘扬孝道文化,明于其道,内化于心,重在践行,从家教家风做起,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社会正能量。辩证地对待传统孝道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适应时代需要,构建新型孝道观,创新发展孝道文化。 关键词:孝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 社会正能量
中国是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大国,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博大精深。古老的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的基础。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孝道文化扎根于民间,世代相传,渗透于百姓生活习俗,融化于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对于凝聚民心、维系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乃至维系各民族和国家的统一,都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21世纪的炎黄子孙,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上,该如何来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历史遗产,创造性地将优秀孝道文化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社会正能量,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的大课题。本文仅就弘扬孝道文化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者的关系,谈几点粗浅的个人之见,抛砖引玉,期盼指正。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孝道文化连根同源,从中汲取道德营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孝道文化连根同源。我们如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作枝叶繁茂的一棵大树,它的根,就深深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孝道文化就是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命脉。”(注1)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命题,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彰显了我们党长期为之奋斗的一贯主张,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为三个层面共24个字,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分别涵盖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个人的道德价值准则,这是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也是社会全体人员都应遵从的当代中国最重要、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都可以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它相应的“文化基因”,其中,公民道德准则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4项内容,同孝道文化的道德理念联系最为紧密。试述两例: 1.1 “孝敬”理念与“敬业”道德准则相契合 “孝敬”的理念是传统孝道文化的基石。“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子承老也。”,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说:“夫孝,始于事亲,”(注2)都说明了“孝”的初始本义,是指血缘关系中子女对父母的亲情回报,“善事父母”是传统孝文化中最核心的精髓,其本质思想是知恩、感恩和报恩。“敬”字,含有尊敬、敬重、崇敬、恭敬、敬畏等意思。儒家把“孝”与“敬”连结起来,使孝的含义进到了高一个层次。“孝敬”的理念,指的就不只是子女在物质层面上以衣食奉养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更加注重的是在精神层面上,即在思想和态度上敬重父母,让父母顺心、舒心,放心,在精神上得到最大的欣慰。如果事亲不敬,“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注3)孔子在《孝经》中进而讲到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注4)更把“孝敬”的理念同“立身”(立德、立言、立功)联系起来,他把子女在社会上遵循仁义道德,事业上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高兴,感到荣耀,视为孝的最终目标。因此,在传统孝道文化中,“孝敬”的理念从精神层面上讲,凡是子女在社会上行善,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者,视为“行孝”;反之,就是“不孝”。孟子就把游手好闲、赌博、酗酒、打架斗殴等这些败坏父母名声的行为,都列入“不孝”之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孝敬”这一理念的积极因素,引入现代社会的职业道德领域,就把“孝敬”创造性地转化成了“敬业”的道德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道德准则,要求每个公民都爱岗敬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到恪尽职守,遵从职业规范,养成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习惯,把工作做好。子女事业有成,是父母最高兴的一件事,是子女对父母之恩最好的报答。所以,在当今社会里,行孝就要“敬业”,在家孝敬父母,和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努力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人民服务是一致的;感恩父母,和感恩工作单位领导的培养,感恩同事的帮助乃至感恩社会、国家给我们的一切,也是一致的。反过来,如若子女不努力、不争气,好逸恶劳,让父母烦心、担心、忧心,就是不孝;若是子女在社会上为非作歹,触犯刑律,坐牢判刑,则是伤透了父母的心,是谓“大不孝”。孔子说:“无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注5)民间俚语有“十恶不赦”之说,“不孝”就归入“十恶”之一。 1.2 “孝忠”理念与“爱国”道德准则相契合 传统孝道文化中孝忠相通的理念,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道德准则也是相契合的。孔子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注6)在古代封建君主制社会里,君国一体,国君即代表国家。孔子在这里把“孝”与“事君”,即把“孝”和对封建国君所谓“忠”连接起来,把子女对父母的“孝心”延伸到对国君的“忠心”,把对家庭“尽孝”的责任,提升到对国君“尽忠”的责任。以孝移忠,这是儒家孝道文化的一大特点。所以,古代社会的孝道文化,已不仅仅是子女对父母孝和敬的情感,不仅仅是用来协调家庭的伦理关系,而是越出了家庭孝亲伦理的范围,上升到对君王、对国家的忠诚,维护整个社会的秩序和国家的稳定。在古代,从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中岳母为子刺字“精忠报国”,到许多戏剧唱本中大量“忠、孝、节、义”故事的渲染,无不是在宣扬孝忠观念,强化忠君爱国第一的思想。封建君王就利用“孝忠”这一理念,进而宣扬“君君臣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一套,来为维护、巩固自己的封建专制统治服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孝忠”理念中的合理成分,剔除其封建“愚忠”的糟粕,把“孝忠”创造性地转化为对现代国家的忠诚。也就是说,把“孝”扩展延伸到社会政治领域,把子女对家庭父母尽孝的责任,提升到现代社会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这就把儒家的“孝忠”理念转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的道德准则,小孝事亲,大孝事国,成为中华孝道文化的深层内涵。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曾经讲到,为民族尽孝和为国家尽忠,就是最大的“孝”、最大的“忠”,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提升到了革命道德的高度。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有一段名言:“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注7)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为着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共和国的建设,赴汤蹈火、奋斗牺牲,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现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的道德准则中,把“爱国”放在第一位,赋予“爱国”新的内容和时代意义。我们今天在新的形势下爱国、报国,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弘扬孝道文化的意义上说,就是对天下父母尽最大的“孝”,体现对社会主义祖国尽最大的“忠”,就是最大的“孝行”。
2 弘扬孝道文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正能量
当今社会弘扬孝道文化,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也不是图形式做表面文章。弘扬孝道文化,要明于道,记于心,更重要的是践于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前提,是先导,践行是目的,是归宿。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习近平同志的话,也为我们弘扬孝道文化指明了方向。 2.1 孝道孝心,重在践行 在传统孝道文化中,孝作为人伦之始,众德之本,不仅要求铭刻于“心”,更要求见之于“行”。儒家编撰的《孝经》总共一十八章,不仅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孝道伦理,还分别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各色人等提出了孝道的要求和孝行方法。传统孝道文化将孝亲推己及人,扩展到全社会,强调“孝”以致“用”,提出以孝修身,以孝齐家,以孝事人,以孝立业,以孝治国,以孝安天下。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注8))把修身提到首位,从修身做起。“欲修其身,必先正其心。”(注9)修身先要具有孝心,从修心做起。人若无孝心,其他就无从谈起,与禽兽无异。孟子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注10)所以,在当今社会里,如果人人都把孝道内化于“心”,即心中都有了孝道;人人都把孝道外化于“行”,即在行动中都体现了孝道,也就是说,既有用之于修身、齐家的 “小孝”,又有用之于爱人、敬业的“中孝”,还有用之于报效社会、奉献祖国的“大孝”。其结果将是:小孝保家,家和万事兴;中孝敬业,事业企业兴;大孝治国,国泰民安兴。现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已把有没有孝行作为考核干部和使用干部的一个内容,这是有道理的。如若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如何去爱他人,爱工作,爱社会,爱国家呢?所以,大力弘扬孝道文化,孝行天下,人人都以孝为美,以孝为乐,以孝为荣,全社会形成了父慈子孝、家庭和睦、友爱团结的局面,不正是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吗?不正是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社会正能量吗?所以说,习近平同志讲,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就是这个道理。弘扬孝道文化确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精神力量。 2.2 家风家教,细小抓起 家庭是社会最基础的单位,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家庭又是社会最小的单位,犹如人体的细胞,细胞坏了,社会肯定会出问题。因此,家风家教不是小问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抓好家风家教,就是在“三落”上下功夫。 家风家教是孝道文化中“齐家”的主要内容,是孝道文化在家庭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家风家教。流传在民间的《三字经》、《弟子规》、《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朱伯庐的《治家格言》等等,都在中华民族世代的家庭教育中起过良好的作用。《孝经》中说:“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注11)就是说,家风家教搞好了,能够在家里行孝道,治理好家的人,当官治理国家也会好,其名声就能扬名于后世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大凡名垂青史的人,都是家风家教教育熏陶出来的大孝子。 家风家教在当今社会,应该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细化和具体化。在现时社会中,相当多的小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有偏向,从幼儿园开始抓智力开发起,到上学后抓考试分数,空余时间抓艺术技能的培养,可说是在智育上下足了工夫,唯独缺少的是怎样做人的道德教育。试看一些“421”结构的家庭里,4个老人2个大人围着一个“小皇帝”转,百依百顺,“孝子”成了“孝顺子女”的讽喻词,完全搞颠倒了。孝道教育的缺失,不少青少年不知尊老、敬老为何物,伦理道德滑坡,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不但本应由子女负担的义务,推向社会给国家增加了负担,而且引发许多家庭纠纷、诉讼官司,虐老逐老的悲剧也时有发生,以上这些负面的东西已经相当严重地影响到家庭、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所以,当前的家风家教,要从娃娃抓起,要从孝亲敬老的基础教育抓起。孝道教育要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并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每个家庭的家风家教搞好了,公民素质提高,社会风气转变,大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