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7月上旬,在金川县河里惠家沟,临近小暑,正是一年中炎热的夏日。庄稼开始拔节,夜晚听得见咔咔的响声。苍山草木葳蕤,像厚实的绿色锦缎。
惠家沟是抗联一军的根据地。1936年7月7日,在一栋简陋的木刻楞房子里,新土堆积起来铺上木板做成的主席台只有二三十公分高,后面的墙上张贴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前面一张长桌,上面铺着白布。杨靖宇和魏拯民坐在长桌前,共同主持会议。
这次会议史称“东南满党军领导干部会议”,即“河里会议”。出席会议有东满特委书记抗联二军政委魏拯民、抗联第一军军长兼政委杨靖宇、抗联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抗联第一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胡国臣、抗联第一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全光、抗联第一军第三师师长王仁斋,以及韩仁和、李东光、刘永浩、陈文彬、冯剑英等20余人。
会上,杨靖宇军长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东满特委书记、抗联第二军政委魏拯民同志,然后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魏拯民同志作报告。魏拯民向与会同志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关于撤销满洲省委、按四大游击区组成四个省委和组织建立东北抗日联军三个方面军,及选派学员去莫斯科学习等指示。同时通报了1936年2月间,第二军、第五军领导人在宁安镜泊湖南湖头召开联席会议的情况。
抗联指战员坚决执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出的指示,克服重重困难,组成了吉东、北满、南满三个省委,在吉东、北满、东满、南满的广大游击区领导广大民众和抗日军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断壮大武装力量,先后组成抗联第一路军、第二路军、第三路军,在东北大地上高扬着抗联的旗帜,保家卫国、百炼成钢。
与会同志详细讨论了东满、南满抗日斗争的形势和第一、第二军的战斗任务,研究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团结抗日、发动群众、武装群众的工作,研究对外宣传抗联、瓦解分化敌人、巩固游击区等问题。大家争相发言,谈失败的教训、胜利的经验、存在的不足,敞开胸襟交流自己的思考和意见。有的互相辩论,争的脸红脖子粗。有的互相讨论,兴奋的脸上沁出细汗。有的仔细聆听,飞快地做着记录。
讨论结束后,综合大家的意见建议,魏拯民、杨靖宇根据东满、南满抗日游击区联成一片、互相协同作战的实际,决定将东满、南满党组织合并组成中共南满省委,将共产主义青年团改为抗日救国青年团。提名魏拯民、杨靖宇、王德泰、李东光、李学忠、宋铁岩、王仁斋、曹亚范、周树东、陈翰章、韩仁和、王润成、全光等为中共南满省委委员,获得一致通过。参加会议的东满党和军队干部只有魏拯民一人,但是东满有7人当选为南满省委委员。南满党和军队干部高风亮节、信任支持东满的同志,让魏拯民深受感动。接着,杨靖宇向参会南满省委委员提名魏拯民任南满省委书记,与会委员一致通过,以热烈的掌声向魏拯民书记表示祝贺。
杨靖宇与魏拯民1932年在哈尔滨相识。当时,哈尔滨发生水灾,杨靖宇、魏拯民按照党的指示秘密组织灾民开展反日活动,两人曾并肩与日伪势力进行斗争,以合法的斗争方式为灾民争取利益。杨靖宇对魏拯民较为了解,知道魏拯民是山西屯留人,1927年人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关里来到哈尔滨工作。
杨靖宇曾任哈尔滨市东区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1932年冬到南满巡视,开始指挥抗日武装。魏拯民曾任哈尔滨市委组织部长,哈尔滨市东区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1935年被满洲省委派到东满巡视,担任东满特委书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政委。两人的经历两次重合,之后都走上了武装抗日的道路。
魏拯民率领一支60余人的警卫队伍,从抚松白水滩向濛江、金川进发,寻找第一军军部、寻找杨靖宇,辗转走了两个多月,6月来到了第一军金川河里一带,和第一军的部队会师。
当时,杨靖宇正在惠家沟根据地参加中共南满特委第二次代表大会,得知魏拯民带一个连来到河里地区,马上就要赶到惠家沟,急忙向会议请假,带着军部秘书长韩仁和等人到村外迎接。他和韩仁和站在村外的一个小山岗上,向远处眺望,远远看见魏拯民骑着白马、带着队伍走了过来,立刻快步迎了上去。
他紧紧握着魏拯民的手,不舍得松开,两人握着手一起走到了军部。杨靖宇一边给魏拯民倒热水、一边望着魏拯民消瘦清秀的脸庞,感慨地说:“拯民同志,四年没见,你的书卷气少了,英雄气多了,这场战争把你这个书生变成了战士,果然英气勃勃,兵味儿十足。”
魏拯民接过水杯,轻轻晃动水杯,吹着杯中的热气。他微笑着端详老战友,点点头说到:“靖宇同志,我听说你这个名字取自朝族战士叫政委的发音,是同志们给你取了一个好名字。现在,杨靖宇三个字如雷贯耳,有驱逐日寇、平定乱世的豪壮之气,有安邦定国、澄清玉宇的救国之心。做为老战友,我早就盼着和你见面,就想和你好好唠唠。抗日斗争,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真想在你这儿学习真经。说实话,每次听到你胜利的消息,都像自己打了胜仗那样高兴,都为有你这样的好战友感到特别的欣慰和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