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子:90年前,在这里,一张旧报纸帮助中央红军找到了长征的最终落脚地,确定到陕北去!
2024年11月3日,中国长征·汽车拉力赛、于都红军后代致敬长征分队一行来到哈达铺,90年前,在这里,一张旧报纸帮助中央红军找到了长征的落脚地,最终确定到陕北去!90年后,重温这段历史,依旧令人肃然起敬。

1935年9月17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突破川甘边界天险腊子口,此时中央红军离开苏区根据地已经一年有余,经过无数次惨烈的战役和征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只剩下7000多人,枪林弹雨东奔西跑这么久,又是缺衣少食的境地,很多红军战士们的心里都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当下能够解决吃饭的问题,能够找到红军的落脚点,成为了最重要的两个问题。
小镇哈达铺,这里没有什么正规军,只有几个保安队和民兵团。拿下哈达铺,也算是给红军队伍找到了一个暂时的落脚点,如果能够向当地的老乡再征集一些粮草,更是解决了部队当时的难题。经过长期艰难转战,战士们疲惫不堪,急需休整。而哈达铺物产丰富、商贸发达,为红军提供了良好的休整条件。除此之外,哈达铺,这个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的小镇,在中国革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张决定了红军命运的报纸
拿下哈达铺!聂荣臻和毛主席等人研究决定之后,派出时任红一方面军直属侦察连连长梁兴初,前去探探虚实。接到命令的梁兴初得知要前往哈达铺后,就要往外走,甚至还和聂荣臻等人保证,最晚在明天也要拿下这个地方。
这个时候,毛主席叫住了他:“兴初啊,这几位首长布置完任务了,我的任务可还没有说哩。”听到毛主席的声音,原本已经要跨出门槛的梁兴初立刻折了回来,毛主席也不紧不慢地卷了一支烟,对梁兴初交代道:“我现在哦,是又饥又渴,你进城以后,务必要给我搞点精神食粮过来!我就这么一点点要求,但是你必须完成!”
精神食粮?听到这句话,梁兴初有点摸不着头脑,什么算是精神食粮?
看着梁兴初诧异的眼神,毛主席哈哈大笑:“你们到了哈达铺,务必要去邮局将近期的报纸和杂志给我带几份回来,有多少搞多少,不必拘泥于什么内容,只要记得多多益善!”
听到毛主席这段话,梁兴初才明白过来,原来毛主席的精神食粮就是“报纸”。毕竟只有通过报纸,才能了解到各地的消息,才能了解外边世界的发展形势,好为下一步做打算。
梁兴初率侦察连战士们换上之前缴获的胡宗南部下的一批军装后,梁兴初等也换上了国民党军官的衣服,化妆向哈达铺出发。这一夜经过像影视剧才有的斗智斗勇精彩环节,不仅“拿下了”哈达铺,缴获了武器弹药,征集了物资粮草,同时有一关乎红军命运的收获---截获几十份报纸。甚至还有鼎鼎大名的《大公报》。
这些报纸看着虽然是七八月份的了,但里面报道里却有非常多的重要内容,当即派一名干部带着两个战士骑上马,抄近路连夜将报纸送到军团部毛泽东等领导人那里。

报纸送达军团部之后,聂荣臻和左权等人立刻查看报纸上的内容,观察国民党近日的动作。没成想,没看到国民党的大动作,反而看到了红军队伍的大动作。
原来,《大公报》上面有一篇文章写道,陕北地区的“赤匪”已成燎原之势,程子华和徐海东率领的红军队伍接连攻破了两当、秦安和德隆等地,陕甘地区刘志丹红军发展迅猛,根据地已经有十几个县的规模。还提到全陕北“赤化人民七十余万,编为赤卫军者二十万,赤军者二万”。刘志丹的队伍占领的安定、延长、安塞、靖边还有保安等县城逐渐连成一片,且当地的民众都被红军的政策吸引,大有“被赤匪同化”的趋势。《晋阳日报》还刊登山西军阀阎锡山夸张的讲话:“陕北刘志丹赤匪部已占领六座县城,拥有正规红军五万人,游击队、赤卫队和少先队二十余万人,窥视晋西北,随时有东渡黄河的危险。”
看到这个消息,聂荣臻在回忆录中说:“报纸上有一条阎锡山的部队进攻陕北红军刘志丹的消息,我赶紧派骑兵通信员把这张报纸给毛泽东同志送去。陕北还有根据地哩,这真是天大的喜讯!”立刻报告给了毛主席。就连毛泽东也是拿着这几张报纸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眼看《大公报》、《山西日报》等报纸上接连刊登了几篇“讨匪”的形式分析,篇篇直指陕甘边区。
这些信息对于中央红军来说是重要线索,让毛泽东等中央红军领导人了解到陕甘地区有着相当规模的红军力量和根据地,为中央红军将陕甘作为长征的落脚点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中央红军确定长征的落脚点以及后续的战略决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咱们就去陕北,到陕北的根据地抗日去!”
第二天9月19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抵达哈达铺。1935年9月22日上午,在哈达铺下街村的关帝庙内,召开了红一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会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商议改变9月12日俄界会议的原定战略方针,做出了红军长征最终落脚于陕北的重大决定,并且制定了“佯攻天水,声东击西”的战略战术。毛泽东在会上宣布了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去的重要决定,他说:“感谢国民党的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比较详细的消息。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还有根据地。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这一决定让全体红军指战员明确了前进的方向,会场上顿时一片欢腾。全军将士欢欣鼓舞,纷纷振臂高呼:到陕北去!到陕北去!一时间大街小巷到处回荡着《到陕北去》的歌曲。
1935年9月23日,经过整编和休养补给的红军陕甘支队,斗志昂扬地继续北上。
58年后,曾雍雅将军回忆这段战斗经历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部队奉命前往巴西、阿西、潘城等地区休整。这时部队像进入了人间天堂:吃的有萝卜、胡豆、炒麦子,每顿管饱;穿的衣服换洗干净,每人一双布扎羊毛草鞋,有的还添置了新衣服;头发剪短了,胡子刮光了,过草地留下的大花脸洗得干干净净,人人容光焕发。在恢复体力后,曾雍雅率领工兵连续架好了两座浮桥,为北上部队铺平了道路。
由此可以看出,在哈达铺一带的休整至关重要,所以哈达铺被称为红军长征的“加油站”。当年,红军经过爬雪山、过草地,到达哈达铺时体力消耗严重。在这里,总政治部提出了“大家要吃得好”的口号,经过休养补给,战士体力得到恢复,精神振奋,战斗力大大提高。

以下是红军长征曾八次选择的“目的地”:
01 首先计划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并创建新的根据地,起初中央红军计划沿赣、粤、湘、桂边境到达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
02 黎平会议决定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
03 遵义会议决定在川西南或西北建立根据地,决定红军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苏区根据地。
04 扎西会议确定建立云贵川边根据地,改向川滇边境的云南昭通地区的扎西集中,然后在川滇边境进行机动作战,争取在川滇黔三省广大地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05 川滇黔根据地到川西北根据地, 5月12日,中共在会理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决定放弃在云贵川地区建立根据地的计划,改为继续挥师北上渡过大渡河,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在川西或川西北创建根据地。
06 两河口会议决定继续北上创造川陕甘根据地。
07 俄界会议决定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会议决定改变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计划, “当前的基本方针,是要经过游击战争,打通同国际的联系,整顿和休养兵力,扩大红军队伍,首先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造一个根据地,将来向东发展。”
08 榜罗镇会议最终确定长征落脚陕北根据地,哈达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从报纸上获知了一个重要信息:刘志丹领导的红26军在陕北控制着五六个县大小的苏区根据地,徐海东的红25军也有精兵三千,他们已经会合组成了红15军团。首先要前往陕北, 同刘志丹领导的红军会合。 9月27日,红军到达通渭县榜罗镇,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改变俄界会议关于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议,作出了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战略决策。
回顾90年前红军艰苦卓绝的长征历史,经历过雪山、草地的洗礼,有一个问题变得越来越迫切——到哪里去?解决到哪里去的问题,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也只有明确了到哪里去,红军的希望才能再一次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才能形成燎原之势,哈达铺会议上,党中央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及时调整战略,做出了到陕北去的重大决策,为红军找到了新的落脚点和发展方向,点燃了革命的希望之光。
哈达铺“到陕北去”的决策,为红军长征找到了落脚点,使中国革命迎来新的转机,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一决策也体现了毛泽东等领导人审时度势、正确把握局势的卓越领导能力。哈达铺会议是红军长征路上的又一次伟大转折,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