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8月上旬,第二军军部与第三师在抚松县三道庙岭姜家趟子召开会议,传达贯彻“河里会议”精神。这是第二军政委魏拯民率队返回抚松游击区,与军长王德泰所率部队会合之后,决定召开的会议。
姜家趟子是个只有几十户居民的小山村,十分偏僻,是河谷冲积平原形成的小盆地,村东一条小河由北向南流入松花江。山村四周是较高的山岗,半山腰都开垦成旱地,长着绿油油的玉米、小麦、黄豆。小麦快要成熟,麦芒变成了淡金色。山岗顶上,地表石头较多,树木稀疏,视野开阔,是易守难攻之地。教导团在山顶设了炮台,封锁了进出村的道口。路上设卡,进出村要查看路条。
魏拯民、王德泰主持会议。会上,魏拯民传达了“河里会议”的决定,与会同志始知王德泰军长担任了抗联第一路军副总司令,魏拯民政委担任了南满省委书记、抗联第一路军总政治部主任。大家纷纷向二位表示祝贺,憧憬着抗联第一路军在杨靖宇、王德泰领导下取得更大的胜利,开辟更广阔的战场,消灭更多的日本强盗。
会议决定将第二军第三师改编为抗联第一路军第二军第六师。军部领导与六师将领共同研究了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和军事斗争方针。因形势发生变化,“河里会议”原定派第二军第四师配合第一军第三师西征的计划进行调整,第四师继续在安图、抚松、临江等地开展游击活动,牵制日伪兵力,策应第一军主力西征。这次会议,史称“姜家趟子会议”。
会后,王德泰与魏拯民派遣交通员北上额穆、敦化、桦甸,催调第二军第四师各部南下抚松,并给在绥宁地区活动的第二军第五师及抗联第五军军部通报了“河里会议”的决议。
接着,王德泰、魏拯民主持召开了由二军四、六师和第一路军后勤部等领导干部参加的紧急会议。会上,魏拯民介绍了一军西征的状况,二军四师、六师汇报了策应一军西征的计划,研究了策应第一军西征的军事部署。
会议决定:为有力策应一军西征部队,二军要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要害,围攻敌人必救的集镇,调动敌军主力东进。二军四师在磐石、桦甸等地寻机打击敌人,威慑吉林城守军。六师在抚松围攻重要集镇,展示实力,打乱日伪军军事部署,削弱敌人对一军西征部队的围追堵截。
会后,六师提出了联合行动,攻打抚松县城的作战方案。王德泰同意围攻甸子街(抚松县城),认为这次战斗敌人必然重兵救援,无论能否攻克甸子街,都能达到打乱敌人军事部署、策应一军西征的目的。
抚松县城位于长白山腹地,松花江最上游的支流头道江右岸,是日伪在通化东北部地区的重要军事据点,是拱卫抚松、临江、长白三县的战略支撑点,驻有日军一个守备队,伪军一个营,总兵力300余人。敌人装备精良,有碉堡和环绕县城修筑的直径30公分高4米的木栅栏,前面有护城壕。日伪军自诩甸子街固若金汤,实难攻破,气焰非常嚣张。
为不打无把握之仗,王德泰指示六师派出侦察人员,潜入甸子街摸清了敌人的城防工事和兵力部署,联络城里的朋友准备接应。同时,派出交通员,拿着他的亲笔信邀请各路友军首领到姜家趟子相聚。
8月中旬,王德泰副总司令在姜家趟子主持召开了六师各团团长和长白山一带救国军、抗日义勇军、民众自卫军、反日山林队等十五个部队首领参加的联席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吴义成、久占、万顺、万军、李洪宾司令、岳宝仁团长、周太平、青山好、压五营、双胜大当家祁永全等各路英豪。
王德泰以第一路军副总司令的身份在会上讲话。他告诉与会的各部首领,第一路军兵强马壮,有五千余人,今后的仗会越打越大。这次联合攻打甸子街,由他担任总指挥、魏拯民担任副总指挥,目的是为了策应一军西征,解决部队的军需和经费。要求参战各部要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奋勇争先,狠狠打击敌人,打出第一路军的声威。他向与会的各部首领指出,第二军制定了壮大自己,建立长白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斗争方针,今后会继续坚持在长白山区游击作战、打击敌人。
与会的各部首领都很兴奋,二军坚持在长白山一带作战,他们就有了主心骨,就有了困难时帮助、危难中救援的强大友军。军部参谋人员讲解了攻打抚松县城的军事部署,明确各部的行动位置和战斗任务。各部首领谁也没有讲价钱,纷纷表态服从指挥,坚决完成任务。
为达到策应一军西征的战略目的,王德泰率二军军部和六师1500多人大张旗鼓地向抚松县城西北进发,同时各路抗日部队集结兵力600多人向濛江县东北部的大苇沙河、清江甸子一带进发,六师政委曹亚范率第一路军指战员60余人、各抗日部队300余人向抚松县南部松树镇进发,另一路由第一军全光率领向万良镇进发。各部齐头并进,以2000余兵力摆出势在必得的围攻态势。
为调动敌人,吸引敌人来援,王德泰命令宣传队扩大政治宣传,鼓舞群众,威吓敌人。一时间,抚松县城到处张贴传单,上面写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走狗!日本人从中国滚出去!最后胜利属于中国人民!”连驻抚松县治安队的日本指导官上村,也接到了传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