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走党史”到“发掘党史”——代序言 |
2008-03-28 10:13:52 |
|
作者:石仲泉 |
|
|
|
|
山近,故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打回井冈山去,要先来此地。毛泽东讲话称赞东固红军说:东固山很好,是第二个井冈山;红四军是铁军,红二、四团是钢军。还说:东固山是我们走出井冈山又到了的新的革命根据地。现在东固山、井冈山联合起来了,最终要连接全中国,中国革命一定要胜利!朱德风趣地说:国民党天天喊打倒“朱毛”,“朱毛”却越打越多,现在你们也成了“朱毛”!陈毅还赋诗道:“东固山势高,峰峦如屏障。此是东井冈,会师天下壮。”【页下注:《陈毅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4页。】东固会师后,红军声名扩大,敌人在进攻东固苏区时曾勒令每家农户门口“张贴肃清朱毛李(即二团李文林)段(前四团团长)的标语”。由此可见,李文林等在赣西南民众中的巨大影响。
毛泽东对东固“飘忽不定的秘密割据”形式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在离开东固后的4月中旬,以红四军前委名义给湘赣边特委写信,总结东固的斗争经验,指出:“这番我们到了东固则另是一种形式。反动势力已经驱逐了,权力完全是我们的,但公开的政权机关和固定的赤卫队都没有。邮路是照常的,边界所受到的痛苦此地完全没有,敌军到来寻不到目标,党的组织和群众的组织(农民协会)完全秘密着。在接近总暴动之前,这种形式是最好的,因为这种组织取得群众不致失掉群众。武装群众不是守土的赤卫队,而是游击队。由二十五支枪起手的七、九纵队,现改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差不多可以抵得上四军的三十一团了。他的战术是飘忽不定的游击。游击的区域是很宽的……他们消灭了许多靖卫团,打败过三十六旅的七十二团。他们经常是一角五分一天的士兵伙食,从不发生经济问题,他们与省委特委的关系很密切,交通也方便,敌人是完全奈何他们不得,用这种方法游击区域可以很广,即是说发动群众的地方可以很多,可以在许多地方建立党和群众的秘密组织。”据此,毛泽东认为:“在接近总暴动之前,边界群众政权的形式有由公开割据变为秘密割据的必要”,“各县赤卫队有组织红军,采用游击战术的必要”;“守势的根据地的观念,以后应该抛弃,大小五井、九陇等地,再不必固守了,强敌来了就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对付他。”【页下注:转引自《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报告(第二号)》(1929年6月6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321—322页;《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73页。】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的那封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肯定了“李文林式”根据地的创造,并将之与“朱德毛泽东式”、“贺龙式”、“方志敏式”的根据地斗争形式并列。毛泽东对苏区形式多元化的这个新认识,丰富了革命根据地理论。参加了东固会师的萧克对此有很高评价。他回忆说:在东固休整期间,前委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即抛弃了固定区域之公开割据政策,而采取变定不居的游击政策(打圈子政策),以对付敌人之跟踪穷追政策。“这个决定有重要意义,原先我们都有一种在固定地区作长期斗争的思想,认为只有‘固定区域的公开割据’才是正确的,现在这个决定,实际突破了红军初创时期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为以后在闽赣两省大范围的游击行动,以至最后创立中央苏区,打开了一条道路。”【页下注:《萧克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118页。】
第三,东固苏区的红军建设经验是人民军队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军纲领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就很重视红军建设,特别重视党对军队的领导问题。在红军中,由于部队来源复杂,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如以个人领导代替党的领导、小团体主义、单纯军事观点、流寇主义、极端民主化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