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走党史”到“发掘党史”——代序言 |
2008-03-28 10:13:52 |
|
作者:石仲泉 |
|
|
|
|
。
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于1929年1月初下井冈山,采取盘旋式的“打圈子”战术,避强击弱,沿着赣、湘、粤、闽边界各县,寻找落脚点。但是,由于敌军穷追不舍、包围堵截,直至过农历年时还没有摆脱被动局面。特别是1929年2月初,红四军到达寻乌县吉潭圳下后,遭遇敌军偷袭,使部队几乎陷于绝境。幸亏在瑞金大柏地打了个漂亮的胜仗,才使被动局面稍有缓解。但是,一个多月在山地丛林的边界转战,条件十分艰苦,伤病员愈益增多,部队极需休整。按照前委在罗福嶂会议的决定,部队掉头经宁都、兴国到吉安地区的东固,与开辟东固根据地的李文林领导的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和第四团会合,在那里休整后再打回井冈山去。1929年2月中旬,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到达东固山,与李文林领导的红二团和红四团会师。东固苏区地方不大,但一派新气象。东固的红二、四团和广大群众热烈欢迎他们仰慕已久的井冈山红军,召开了有数千人参加的会师大会,毛泽东、朱德、李文林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这对于离开井冈山后一直在极度紧张转战的红四军来说,见到兄弟部队和热情的老表,有了可以停脚的地方,真像到了家一样。红二、四团向红四军赠送了4000块银元、大批弹药和其他物资;红四军向红二、四团回赠了4挺机枪、1门迫击炮等。东固人民还送给很多鱼、肉、蛋、菜和大米等进行慰问,使给养缺乏、身体虚弱的红四军官兵得到很大改善。红四军在东固得到了整整一个星期的休整和补充。由于获悉井冈山已失守,彭德怀率红五军突围到达赣南;此时,国民党军在向东固逼近。前委和毛泽东认为,红四军和红二、四团都不宜与大股敌军正面作战,决定红四军放弃回师井冈山计划,向闽、赣边境敌人力量薄弱地区游击,再相机寻找落脚点。红四军在将毛泽覃等300余名伤病员安置在东固继续治疗休养后,折返赣南,到赣闽边境去开辟新的根据地。红二团、四团又去“打圈子”游击到其他地区去。毛泽东对东固短期休整作过高度评价。他说:“如果当年没有东固的一个星期休整,红四军将被拖垮,更不可能开创赣南革命根据地了。”【页下注:转引自肖显社、王丽文著:《统帅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页。】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赞同这样的看法:东固短期休整改变了红四军离开井冈山以来的命运,成为红四军由被动到主动,由疲于奔命到焕发生力的转折点。
第二,东固苏区创造了一种被毛泽东称之为“李文林式”的武装割据形式,为后来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宝贵经验。
大革命失败后,东固的党组织举行农民暴动,建立的革命武装,就是后来的红二团和四团,有1000多人,七八百支枪,是赣西南第一支地方红军,其主要领导人是赣西南特委秘书长李文林。这支武装在周围各县开展游击战争,形成武装割据局面。它位于赣西南的群山之中,以吉安县东固为中心,横跨吉安、吉水、永丰、兴国、泰和五县边境地区,面积达2200平方公里,人口15万,中心地区离上述五县城各有100多华里。赣西南特委多次派人去井冈山,沟通两块根据地的联系。
东固苏区有自己的特点,即“李文林式”。这就是不打红旗,不搞赤白对立,将公开的武装斗争与秘密的割据结合起来,红军搞武装斗争是公开的,农民协会实际上管理农村的一切行政事务,但没有公开的政权机关和固定的赤卫队,党的组织和群众组织完全秘密,从外表看,同白区没有两样,一切自由往来,邮路交通、商业贸易等都照常。因此,敌军来后,找不到捉拿目标。这种特殊形式在红军力量还不强大而反动势力又无力顾及的地方很有效果,叫做“游击秘密割据”或“飘忽不定的秘密割据”。与之相适应,红军实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战术。老百姓称道:“上有井冈山,下有东固山”。正因为有这个基础,这里又离井冈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