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10月1日早晨近十一点了,在一小饭店吃早饭时,遇到一位陕西籍的当地干部说该县只有7000人,县城也就一两千人。当地的车一般是12点发车,跟内地比相当于10点,有两小时的时差。我到车站点乘去阿里的班车时,虽然提早了半小时,开车时间是12点,但是已经满了人,是个中巴客车,过道上都是人。据说,当地每天一班车到阿里狮泉河,一辆大车,一辆小车,是当地一个老板开的。隔几天有辆车到拉萨,一般人们乘阿里班车,到兵站乘车去拉萨。从阿里每天发11点和1点两趟车,如遇到人多,还会加1班车。当地的车,是开收据的,而不是买票的,也不卖保险之类的。我背着大包在门口等着时,就听讲没有位子了,这下我紧张了,难道还要再等一天。而且我后面的行程紧张。等了好一会儿,有个女同志说是她的伙伴不去了,把位子转让给我,我是求之不得,感谢不尽。后来我才知道是阿里文化局来这里锻炼的一位同志,他住副驾位子上,是早就订好的,他的伙伴坐在发动机盖上,也许正是这个位子,那女孩子放弃去阿里了。但对我来说倒不错,结果快到阿里时车上还超了2人,直接进城去肯定要罚款的,于是司机正好让这位女同志来接的老公开到半公里处的厕所,把她和我都接进了城。来到阿里,我先到了狮泉河桥上,看着流淌的狮泉河。然后就打车直接去烈士陵园瞻仰孔繁森烈士墓等,后又赶到军分区哪知道汪瑞也下边防了。上演了与那次去红其拉甫时,在塔什库尔干县城遇到的相似一幕,军嫂帮助后却被军人拒绝了。
其实19号出发当天我在就解放军报上看到了《一位老边防的精神高地》,写的是西藏阿里军分区保障部部长钱有武。他的事迹主要是:扎根高原28年,每年奔波6万公里以上,先后29次到海拔4500米以上哨所调研,12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用真情和大爱默默守护着高原官兵的生命健康,先后协助挽救了41名官兵的生命;先后8次荣立三等功,3次被评为“喀喇昆仑卫士”,3次被表彰为优秀党务工作者……遭遇了前面的事,我也就没有再去拜访了,也没有再找兰州军区的战友沟通,我想我来过就是一种经历了。更何况我有一个叫练红霞的本家妹妹也曾经在这里的医疗站当过护士,后来下山就不知道在哪里工作了。新华社2005年9月28日曾这样报道:国庆前夕,阿里军分区迎来了首批女大学生干部。来自医学院校的李婷婷、崔咏梅、王秀红、赵明磊、练红霞5名女大学生,有的是老一代边防军人的后代,有的是立志报效祖国的莘莘学子。在上高原前,南疆军区为她们进行了为期半个多月的体能训练、高原医学常识教育、身体健康检查。她们还瞻仰了革命烈士陵园,面对党旗、军旗立下誓言:把青春和理想奉献高原,誓做雪山守护人!第一次踏上阿里高原的5位姑娘,沿着1000多公里的边防线,穿越“无人区”“生命禁区”“死人沟”。一路上涉冰河、翻达坂,尽管车颠路簸、胸闷头疼,但她们仍咬紧牙关,坚强地挺过来了。
回过头来再说汪瑞吧,尽管没有见到她,但是这位与我同龄(1966年)的女军人已经成为阿里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她1984年10月入伍,现任西藏阿里军分区狮泉河医疗站外科护士长,阿里军分区首位女心理咨询师。2006年被南疆军区表彰为“昆仑卫士”,2007年7月被总政表彰为第八届“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还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上世纪90年代初,汪瑞在南疆军区某医院从事临床医学护理工作。1995年至1997年,她首选难度较大的心理学,到解放军第三、第四军医大学进修。1998年7月,汪瑞以全优的成绩获得了心理学学士学位,并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1999年,学成归来的汪瑞主动要求调到全军条件最差、环境最苦的喀喇昆仑某边防团工作,把实验室搬上了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2013年,她出版了《当兵走阿里》一书,著名军事文艺评论家汪守德说,作者14年里是在用她的身体、心灵、生命丈量高原,并引领我们登上了一种精神的高度。我们从书中不仅读出了作者女性的温婉与柔情、高原军人的刚强与豪迈,也读出了大自然的狞厉与苍茫、阿里过往的沧桑与现实的巨变,以及民族历史文化的丰富与灿烂。同时,作品文字的精美与流畅,情感的直率与蕴藉,也让我们对高原上的军旅与人生获得了一份理解、领悟与感动。
汪瑞写成一本书不偶然,高原就是一座人生感悟的富矿,蕴藏着巨大的资源。汪瑞给阿里的每个边防战士,都发了一张“连心卡”。上写“有困难找组织,有心事找汪瑞。”后来有事也找过在阿里当过卫生员的老前辈毕淑敏请教问题。著名女作家毕淑敏就曾是在阿里当过卫生员,她在回忆时说道,1969年16岁当兵,抵达阿里高原。在西藏阿里军分区服役11年,狮泉河就是我的故乡。从最初穿上军装,宣誓保卫那片广漠的高地,至今已整整40年了。毕淑敏1980年转业北京还当医生,1987年发表处女作《昆仑殇》,199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博士方向课程结业。著有《毕淑敏文集》十卷;曾获昆仑文学奖、青年文学奖、当代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北京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等。
没有想到的是,原来有阿里到叶城的班车,由于前些年一次严重事故而停开了,藏玲羊公司被赔1100万而破产。当地没有保险意识,长途车都是开收据,根本没有保险的话。由于一时无法推进,我在向东沿街走过后,又绕到阿里的文化路上,才知道这里是阿里的中心,人们晚上都来跳广场舞,姑娘小伙围成圈,大家很是欢快。不过阿里还有一个特点是人们包括学生都会戴口罩,可能正是这里风太大沙狂飞的缘故吧。2号一早,我想在城北口拦货车,却没有见到几个货车。原是从外环走了,我只好到小山丘上的望月亭上鸟瞰阿里全城,流了不少汗。后不得不在老汽车站的售票房等可能拼车去叶城的机会,哪知等了一天,也没有等齐人,毕竟价格不低,1000元一人,一车拉四个人。这里的人又是烟鬼,熏了一天的烟,我倒有些感冒了,不得不买来感冒药强压。第三天3号一早又来等,终于在下午在等到了一位张师傅的车到叶城。经过9个小时约700公里包括日土班公错、多玛乡,界山达板、大红柳滩、死人沟、康西瓦7个5000米以上达板的穿越,中间还在5248米的界山达坂停下来拍照,4号凌晨2点多钟被张师傅带到了三十里营房其实是赛图拉镇,他的老乡四川遂宁花木兰饭馆,正好在镇政府对门。阿里4200这里海拔3700米,要舒服得多。尽管是难见树草的地方,有不少人在这里开店为部队和过路司机、驴友服务。花木兰饭馆是夫妻俩带着妻妹一起开的,女老板叫曾冬菊13909981092,听部队的人讲挺厉害的,已经在这里许多年了,很是能干,吃饭、住宿、修车等都能来,后面的院子很大,饭菜住宿都不贵,夜里我到达时正好也遇到一帮从叶城上来的有一个南通老乡13773732002。
早晨醒来,他们的车已经下山了,而我一个人在这里有点孤独,于是上街转了转,才知一条两三百条长的街,中间一条河上有座团结桥,一边是驻三十里营房部队,一边是不大的赛图拉镇。三十里营房的名声最响要数昆仑女神姜云燕的故事。由于一时没有弄清姜云燕在何处,也就没有计划拜访,也许将来有机会我再进行边关行的时候做一个完整的采访。据有关资料得知,她是1976年3月出生,比我还小十岁,河北定兴县人,1993年17岁的中学毕业后的一天中午,从中央电台《军事生活》听到:在遥远的喀喇昆仑有一个叫“三十里营房”的地方,有一群军中白衣天使。她们人人能歌善舞、个个手巧心灵,为伤病的边防战士奉献着天使般的爱心。一位叫吴凡英的医生被称作“昆仑女神”……她作为一个孤儿,一岁丧母,5岁父病故。她告诉扶养自己的堂姐:要到昆仑山去,当军中白衣天使!1993年8月,从未出过远门的姜云燕,带着东拼西借来的500元钱,几经周折来到了青海格尔木市。然而,当地人都不知道广播里讲的单位与人物。一位知情的军官告诉她,三十里营房医疗站好像在数千公里外的新疆喀喇昆仑山上。经12个昼夜的多方转辗,她终于在新疆最南端的叶城解放军18医院见到了广播里介绍的“昆仑女神”故事主角吴凡英。孤身闯昆仑的姜云燕万语千言涌上心头,泣不成声。吴军医为姑娘不幸的身世和奇特的寻觅经历深深地感动。“吴阿姨,我要当兵,上昆仑山照顾边防战士。”除了战争年代,招收找上门来的农村女孩入伍,全军尚无先例。军官们凑了一笔路费劝她回家,但怎么说姑娘就是不走。无奈,领导只好暂时让她住下,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就这样,姜云燕成了一名编外女“兵”。姜云燕能吃苦又心灵手巧,每天打扫卫生、做饭、洗衣被,端屎倒尿一类脏累活抢着干,工作量相当于五六个人的总和,换药打针什么的也悄悄学会了。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姜云燕为兵服务堪称典范。“这孩子,当兵绝对是个好兵!”院领导们常背后赞叹,再没人提出也舍不得让她走了。但年轻人的前途还得考虑。于是,院领导经常向上级反映她的情况。1993年11月底,经南疆军区特批,姜云燕成为建国以后第一位《红色娘子军》中吴琼华似地成为军人的人。她现在是解放军第十八医院传染科护士长。扎根高原,累计为7000多名病人进行了护理,出色完成各种任务。先后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获第三十九届“南丁格尔奖”。先后获兰州军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当选为十七大代表,事迹还被拍成电影《昆仑女神》播放。她作为唯一一名从内地只身投奔喀喇昆仑山入伍的女兵,怀着对祖国的赤胆忠诚和对边防事业的执着追求,坚守全军海拔最高、环境最苦、保障最难的医疗站13年,把维护官兵身心健康、真情奉献雪域昆仑作为最大光荣,成为海拔4500米以上高原工作时间最长的女军人。足迹踏遍平均海拔达4500米的辖区所有哨卡,累计行程8万余公里,为官兵巡诊4万多人次,护理病人2100多名,参与抢救危重病人130多名,为官兵织手套90多双,做鞋垫500余双,补衣服300余件,给边防官兵表演节目120多场次,捐资设立医护人员奖励基金,为近百名边防官兵进行心理咨询,为维护高原边防官兵身心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喀喇昆仑“生命守护神”。次日从康西瓦下来,我真的感受了三十里营房医疗站的热情服务,感受到她们的忠诚和真诚。
本来打算包个车去神仙湾,至少要两三千元,一般的车还不愿去。我只能等老板娘的信息了,她是这里的消息通。4号下午听说有两辆车要到上面去送物资,于是我搭上其中一辆车3个小时来到了神仙湾哨卡。这是中国和世界最高的哨卡,回来后我在《金陵晚报——双拥周刊》上发表了文章《我登上了神仙湾哨卡》。它位于喀喇昆仑山脉中段、海拔高度为5380米,年平均气温低于零度,昼夜最大温差30多度,冬季长达6个多月,一年里17米/秒以上大风天占了一半,空气中的氧含量不到平地的45%,而紫外线强度却高出50%。由于天色不早,我不得不冲上喘着粗气奔上哨所了望哨的台阶,呼呼的风让我觉得身上冷飕飕的,每爬一个台阶都有些喘,可战士们却跑得很自如。十来分钟时间拍完照片后,天就迅速黑下来了,高原就是这样,太阳升起过夏天,太阳落下过冬天。我来到连部,连长刘鑫给我披上了大衣,指导员王启杰也跟我聊起了连队的故事。建哨初期,官兵们靠着一顶棉帐篷、一口架在石头上的铁锅,每天吃压缩干粮、喝70多度就沸腾的雪水,硬是在被医学专家称为“生命禁区”的地方站住了脚,牢牢地守住了祖国的西大门。从那时起,一代代神仙湾人在这里为祖国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谱写着一曲曲边防军人卫国戍边的赞歌。1982年,中央军委授予神仙湾哨所“喀喇昆仑钢铁哨卡”荣誉称号,让这个最高、最苦、最让人崇敬和牵挂的小小哨所——神仙湾名闻天下。指导员王启杰跟我聊起连队的家常,介绍神仙湾的战士们,他们缺氧不缺精神。快到冬天了,这里是唯一一个吃冰块的部队,冬天要储备一屋子冰块。战士们用水是流水线,洗脸洗脚冲厕所,一滴水都不能浪费。 离开神仙湾,又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5日凌晨1点多钟才回到三十里营房。
第二天5号上午,我又搭乘一辆车来到中国最高的烈士陵园——海拔4280米的康西瓦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如今,经过这里的车辆和游客,都要上来“看看”烈士,献上水果和香烟,已成为一道独特的祭奠仪式。这里也是驻喀喇昆仑部队官兵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军魂教育基地。在此后的行程中,我还去了曾经涌现昆仑女神姜云燕的三十里营房喀喇昆仑模范医疗站,到了叶城烈士陵园去向烈士们致敬。在这里,我读懂了喀喇昆仑山上战士们的一句口号“训练不怕苦、打仗不怕死”,这就是南疆部队官兵精神的写照。
下午回来后,就直接跟维族兄弟的车回叶城,到达已是6号的凌晨近三点。兄弟俩还是不错的,可惜的是他们那个搞矿石的老板太黑,多次宰我,但是为了下山为了时间为了安全,我也只能豁出去了。300多千米的路走了8个小时,确实比前面的路难走多了。在叶城的一家宾馆,却没有普通房了,只有商务套间,我在保安的帮助下,老板给我打折住了进去。6号一早,我参观了零公里处和烈士陵园,与正在叶城中印边境自卫还击西线战斗纪念馆(史料陈列馆)施工的向伟明15276726003总监交流了许多想法,为该馆的建设提出不少建议,后离开叶城晚上见到战友毛德海。他是南疆军区一支笔,扎根高原20多年,写成《边关印迹》一书。1975年生的毛德海是河南光山县人,比我小9岁,1993年入伍,现在是部队的新闻干事,解放军报和人民军队的特约记者、驻站记者,当兵在“塞外江南”北疆伊犁,成长于南疆重镇和田、喀什,百余次走进海拔4000米以上帕米尔、喀喇昆仑山和西藏阿里高原,曾参与“喀喇昆仑钢铁哨卡”神仙湾边防连、万宗林等20多个全国重大典型宣传,发表各类作品2000多篇约40余万字。两获军兵种好新闻奖,2次荣立二等功,3次荣立3等功。高原记者的忠诚奉献也得到了各方的肯定,曾任南疆军区副政委的时任解放军报社社长孙晓青2011年为他的新书《边关印迹》写序《爱在高原》,深情并茂地回顾了在南疆军区工作时与部队新闻工作者的情谊,真正是难忘边关、难忘高原、难忘战友。其中引用一位曾在南疆军区工作过的新闻干部的短信:“北京大、上海富,不如南疆一棵树;香港街、美国路,比不上南疆的小卖部;玫瑰花、牡丹花,就像南疆的豆腐渣;天有情、地有情,在南疆工作过的军人最有情!”孙晓青将军从毛德海的这本书中读回到南疆的岁月,他在序中说:“那是一片永远让人敬畏的厚重土地。隆起的高原如天然屏障护卫着祖国西部,悠久的历史似千年积雪覆盖着无数传奇。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戍边人在这里挥洒热血,演绎青春,勇敢地捍卫国家主要和领土完整,同时也把当代军人的光荣和梦想写满边关”。的确,这本书是毛德海从边防战士到新闻干事,在南疆和西陲部队的人生经历和写照,字里行间充满面了对军营的爱,对战友的爱,对边防的爱,对大山高原的爱,他在遭遇父母在两年内先后离世,都没有见到父母更没有能尽孝和送葬,只能用自己的努力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用军功章和自己的剪贴来回报故人的期望,正如毛德海的后记中除了对各级首长和老师的关怀感谢、对九泉之下的父母及其他健在亲人的感谢外,特别感言:“感恩伟大的‘喀喇昆仑精神’,感恩那些长眠于康西瓦烈士陵园的革命先烈,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边防的安宁和稳固;感恩南疆高原官兵,是他们忠诚使命、无私奉献的拼搏进取精神,给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新闻素材,也赐予我不敢懈怠、不断前行的力量。”这就是毛德海,不停息地奔走在南疆高原上的一位兵记者。在我到达南疆军区时,他也刚从最西部的边防连西陲第一哨采访回来,节日也没有休息,正是这些默默奉献的兵记者们,展现了我军官兵的战斗精神、强军文化、英雄历史。
10月7日,我从喀什机场飞往乌鲁木齐,一直是晚点再晚点,起大早白等了四个小时,还不如就在喀什转一转呢。晚上到达乌市战友家。8号早晨战友开车送我到飞机场飞回南京。万里边关西藏西部阿里行圆满成功。
返回后南京得知,10月12日中央军委授予李素芝“雪域高原好军医”荣誉称号命名大会在拉萨举行,这不仅是对他一个人的褒奖,也是对所有驻藏部队军人的肯定和激励。我还与金陵晚报双拥周刊的记者毛蕾一同采访了扎根同高原38年、离休在南京的西藏军医总医院原主任技师、西藏自治区书协副主席车应龙,聆听他讲述了到西藏工作的故事,并将自己的手记《我登上了神仙湾哨卡》一同刊登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路行走一路思考,我练红宁不能不为当地的文化经济和群众想点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