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6月27日至7月11日,陈云(第二排左四)在上海青浦县小蒸公社作农村调查时,与公社干部合影。 摘自《陈云画传》 记者 洪梅芬
素墙黛瓦,雕廊木栋;青石古桥,两岸垂柳。
日前,记者又一次来到具有浓郁江南水乡韵味的陈云纪念馆。驻足在那幅“1961年6月27日至7月11日,陈云在上海市青浦县小蒸公社作农村调查时,与公社干部合影”的黑白照片前,分外亲切。
10年前,正是这幅照片,将记者的采访引向了陈云同志的一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经典调查。
光是研究养猪就开了两个座谈会
“1961年六七月间,陈云到小蒸农家住了15天,视察了养猪场、自留地等地方,并主持召开10次座谈会,听取农民的意见。”
跟随吴福林、陈永年两位老人,穿过练塘镇小蒸社区三官桥路86弄,便是一幢黑瓦白墙普通的民居,左侧一座石碑上书:小蒸农民暴动指挥所。
“1961年,陈云到小蒸调查,就住在这里,房东是当地的老中医陆少泉,指着屋前的这块空地,两位老人告诉记者,正是在这里,陈云与当地干部群众拍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照片后排站立的青年当中,就有眼前这两位老人。当年,吴福林(后排左六)任小蒸人民公社副业部部长,陈永年(后排左一)任小蒸公社金星大队党支部书记。说起时隔几十年的往事,仍清晰如昨。
小蒸于陈云,既是故乡,又是革命人生的始发地。到自己熟悉的地方、找熟悉的人了解情况,是陈云调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
“每一次座谈会,都是在底楼客厅进行,陈云同志与我们并肩而坐,手里总是握着一支铅笔,边听边做记录。”两位老人介绍,光是研究养猪,陈云就分别召集了公家养猪和私人养猪两个座谈会。
小蒸地区原是青浦养猪最多的地方,1958年公社化后,养猪一年比一年少,1958年6869头,1959年5700头,到了1961年只有3777头。座谈会上,陈云说:“你们现在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啊!”他问大家:为什么猪会越养越少,越养越不好?”社员们纷纷告诉陈云,公养的猪死亡多,长肉少,积肥少,浪费稻草和劳力……陈云边听边记,总结了四方面原因:一是饲料跟不上;二是管理不善;三是劳力跟不上;四是有些猪冻死。但是,社员自己养的猪却成活率非常高,达到99.2%。
当时,为了改变“大跃进”以来农村生猪下降幅度很大的状况,中央已经确定了“公私并举,私养为主”的方针,但上海仍然不准农民私养母猪。了解情况后,陈云当场表示同意把母猪迅速放给农民私养,并保证不会被没收。这一喜讯当天就传遍全公社,第二天是7月1日党的生日,公社宣布放假一天,农民几乎家家都去抢购苗猪,把所有的小船都划出去抢捞可作猪饲料的水浮莲。
食堂家中集市泥腿子里跑出调查结果
此后,记者又多次走访陈云故居,有关“小蒸调查”的材料得以不断丰富。
调查中,陈云不仅召开座谈会,还亲自察看养猪场。公社15个养猪场,陈云亲自去看了两个。在庐花养猪场,看到小猪都在乱草堆里,毛色黄黄的,陈云感叹:这猪是养不好的,管理不好、饲料不好,还没有青饲料和精饲料,只有柴草。他问,为什么私人养得好?农民解释说,私人家有田埂,可以种上一点草头来喂,还可以喂点糠。还有在下小猪时,都是看好的,不像集体养猪,产几头都不知道。
在集体养猪场,陈云观察到饲养员喂猪时就像食堂开“大锅饭”,随手将食盘一放,哪头猪吃得多,哪头猪吃得少,根本没有人管,有的吃得肚皮滚圆,有的却连一口食都抢不到。再看四周,猪圈的卫生极差。他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养母猪的地方,这样的猪场能增产猪仔吗?”当时,由于母猪只准公养,不但产苗猪大大减少,而且公养母猪的饲养员远不如农民照顾细心,产苗猪少,苗猪死亡也较多。
调查后,陈云总结了“私养比集体养好”的“三省二增”结论。“三省”是省饲料、省劳力、省成本;“二增”是增肥料、增收入。然而,这一结论究竟是否符合实际?陈云进一步听取各方意见、各种观点,特别是反对的、不同的声音。他深入食堂和农民家中,与公社干部反复讨论,还到集市了解情况。
在走访农户时,陈云向养苗猪有经验的农民作调查。他们告诉陈云,私养母猪的时候,养得好赚钱多,养不好要亏本,所以农民对待母猪会像对待产妇一样关心,对苗猪会像对婴儿一样关心。喂猪的时候会很细心,很耐心,注意观察猪什么时候该吃什么、喜欢吃什么,有什么异常。母猪快生产时,农民往往就睡在猪栏边守护,对比较瘦弱的奶猪给予特别照顾,会把它放在奶水最多的第三个奶头上吃奶,奶猪是认奶头的,以后就会固定在第三个奶头上吃奶,这样奶猪就长得比较均匀……这样的调查,让陈云更加确认“私养母猪”在当时比起“公养猪”更加适合中国农村的生产力状况。他进一步得出结论:“要迅速恢复和发展养猪事业,必须多产苗猪;而要多产苗猪,就必须把苗猪下放给社员私养,这是今后养猪事业能否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关键。”
小蒸调研15天,除了调查“公养猪”和“私养猪”问题外,陈云还调查了“农作物种植安排”、“自留地”、“平调退赔”、“农村商业”、“公社工业和手工业”、“粮食包产指标”、“征购任务”、“农民积极性”、“干部问题和群众监督”、“防止小偷小摸,保护生产”等10个问题。
当着基层干部的面认真向大家做检讨
一天,陈云散步来到三官桥,只见几位老农坐在桥上纳凉,便上前问道:“生活过得如何?”老农回答:“解放以来老百姓分到土地,当了土地的主人,年底再也不用为还租米担心了,但现在就是肚子吃不饱。”他们还拍拍肚皮说:“肚皮这么大,是天天喝稀粥喝的。”
在干部座谈会上,当时身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的陈云,当着基层干部的面承认工作没有做好,并认真地向大家作了检讨。他动情地说:“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改善人民的生活,使大家有饭吃,有衣穿。现在老百姓的肚子还吃不饱,生活还那么困难,说明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还存在不少问题。应该说主要责任在中央,是我们中央的几位同志工作没有做好,我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尽快改进工作。”
当年负责记录的陆恺悌回忆说:“这段话令在场的每一位同志都十分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