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此责任。”同时,朱即电告张国焘:“国焘同志电悉,不胜诧诧异。为打通国际路线与全国红军大会合,似宜经静、会北进。忽闻兄等不加同意,深为可虑。”“静、会战役各方面均表赞同,陕北与二方面军也在用全力策应。希勿失良机,党国幸甚。”陈昌浩到达漳县后,对张国焘反对西北局决议很气愤,也表示如果不能北上,他也要辞职。实际上早在九月六日,陈昌浩就给朱、张打电报,主张“抽出九军、三十一军全部向通渭、会宁、静宁方向大大发展,具体配合一方面军行动”这场争论,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也承认:“这是我与陈昌浩共事以来第一次发生的一件冲突。”
九月二十六日十二时至二十二时,仅仅十个小时内,张国焘就接连四次致担忧中央,坚持西进,反对北上。其主要理由是:一、他认为四方面军在静、会地区是四面受敌,决战不利。二、他认为宁夏地区窄小,会合后集中宁夏,有黄河、沙漠之险,如被敌封锁,对红军不利。三、他认为从兰州西的永靖、循化一带渡过黄河,经乐都、享堂一带,可以抢占永登、红城子;可以配合一方面军从宁夏渡河,占领甘北;可以接通外蒙和新疆,得到国际帮助,同日,中央复电张国焘,驳斥了他的错误主张,指出:“胡宗南部到洛阳,本月底其后继将到齐。四方面军有充分把握控制隆、静、会、定大道,不会有严重战斗,而一方面军可以主力南下策应,二方面军亦可向北移动箝制之,此处粮食不成问题。若西进到甘西只限于青海一角,尔后行动困难,且防碍宁夏计划。”九月二十七日,中央书记处及政治局详细慎重地讨论了四方面军的战略行动问题,为坚持弟战略方针致电张国焘,明确指出:“中央认为:我一、四方面军合则力厚;分则力薄。合则宁夏、甘西均可占领,完成国际所示任务;分则两处均难占领,有事实上不能达到任务之危险。一、四两方面军合力北进,则二方面军可在外翼制敌;一、四两方面军分开,二方面军北上,则外翼无力,将使三个方面军均处于以偏狭地区,敌凭黄河封锁,将来发展困难,且胡敌因西兰路断怕我攻击,又怕东北军不可靠,不敢向隆德、静宁,拟向天水靠近土均。如四方面军西渡,彼将以王军先行,胡军随后,先堵击青、兰线,次堵击凉、兰线,尔后敌处中心,我处偏地,会合将不可能,有一着不慎,全局皆非之虞。”“务请顾及整个局势,采纳此方针”同日,中央再次致电经和国焘,指出:北上实为政治、军事、经济、国内、国际之主要一环,万祈决策北进共图大业,免使再分难合,各陷不利地位,至祷至盼。接着,又致电张国焘,电令四方面军迅速北上。电令说:“中央明令已下请电令通渭部队仍回占通渭,蓁跟即北上。”就是这样,在中央一日三电的催促之下,张国焘终于放弃了他的“西渡计划”,当日致电党中央,同意执行北上战略方针。电曰:“为尊重你们的指示和意见现时据考查兰州西渡河时须较长,有可能失去占领永登一带先机之和”决仍照原计划东出会宁,会合一方面军为目的,部队即出动,先头二十六日到界石铺决不再改变。”九月二十八日,四方面军为执行员在北上战略方针而制定了《通(渭)、庄(浪)、静(宁)、会(宁)战役计划》,说明目前胡敌被二方面军吸引。有利于红军主力在通渭、静宁地区之会合。“西渡计划”,因受地形、天候及河川的限制,不能按期达到目的,目前需要争取全国红军主力迅速会合,紧接着,就发布了北上进军的命令,从九月三十日起,四方面军部队分作五个纵队,先后由岷州、漳县等地出发,向静宁、会宁方向进军。与此同时,中央指派西征军(一方面军)第一师、第二师,在隆德、静宁、界石铺一线和庄浪、渭水与平原大道这间,纵横游击,威胁胡敌,积极策应四方面军、二方面军北上。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日,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