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要把当村官当作人生的又一个新的起点,把广大的农村当作自己大学生活后的第二课堂。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真正的奉献精神,把自己美好的青春奉献给小康农民、小康农村;其次,要发扬父辈创造的“知青精神”,敢于吃苦,乐于吃苦。想当年父辈们中那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啊!今天的农村尽管条件还是有很多美中不足的地方,对比“知青生活”,我们好多了,因此要有能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和农民同甘苦、共患难,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也只能这样,才能当农民的“贴心人”、“领头雁”;第三,还要虚心向原村级老干部和农民学习,在他们面前要甘当“小学生”,要学会为人、要学会做事、要学会劳动,农民是最现实、最淳朴的群体,他们身上有很多闪光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探讨、去发掘。
要把大学生村官真正放在农村第一线去磨练、去打拼,绝对不能过早的让他们在乡镇政府守机关、坐办公室。村官的用武之地本身就应该是在村里,要让他们去面对农业、面对农村、面对农民,他们的办公地点就应该是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要和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道实行“值日坐班制”、“定期办公制”,一切为了村民、一切方便村民。也只能这样,我们的村民才能接纳他们、认可他们、相信他们、依靠他们。至于乡政府有什么突击的业务需要村官帮忙的,只要是短期抽借,也未尝不可。但绝对不能把村官当作“西部志愿者”、当作“优大生、选调生”,甚至当作了“驻村干部”来使用。他们今后迟早都要陆续走进机关,但必须要“有了这个村,才进那个店”啊!如果过早的让他们做政府工作,一是会培养他们的懒惰行为;二是会增加他们的消极因素;三是让他们失去了在农村锻炼的机会;更有甚者也许还能造成他们心理失衡、心态不平等问题。
要把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工作纳入对乡村领导干部考核机制,特别要增强村级领导对大学生村官培养和教育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是一支最具活力,最有朝气的队伍,他们有专业知识、有专业技能、有发展前景,任何阻碍他们茁壮成长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极其错误的。组织人事部门要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他们的在岗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每位领导干部要联系一个村官,主动要求他们定期汇报思想和工作,找他们定期谈话,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特别要引导他们积极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专业优势,为所在村的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要做到凡是有村官所到的村,就有新门路、新发展、新面貌。对原任职的老干部,要消除他们的不正确想法,不遗余力的搞好传、帮、带,要让他们知道带好了一个村官,就能带富一方百姓,更能带活一片土地。
要从早建立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评价制度,村官也要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严把进口,畅通出口。对成绩突出的村官要破格提拔(乡镇副科级、甚至县级干部等),对考核不合格的村官,要取消其公务员考试资格,特别是对平时工作不力,在考核评比中弄虚作假的行为更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也只有这样才能杜绝“村官乡用”的怪现象,因为有的乡领导就有这个指导思想,把村官“挪用”了,给他们承诺两年后考核时,保证做过关,有些村官也就更感觉有底气了,不去接触村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到时候还是能顺利通过考核考察。总之,就是要让村官能够真正沉下去、留得住、办实事。
大学生村官要克服急功近利和浮躁不安的情绪,不争权、不争名、不争利,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当好人民的勤务员。有些大学生村官到一个地方以后,焦躁不安、情绪低落、后悔不已,感觉自己的人生道路是否走错了;有的骄傲自满、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感觉把自己搁在村里是否“塘小鱼大”了;还有的呢,这也干不来,那也干不了,从小娇生惯养,使我们的村干部大伤脑筋。这些现象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要面对现实、面向农村,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当一个合格的村官,从小事做起、以“诚”字为人、以“实”字做事、以“干”字贯穿始终,也只能这样,“村官”才能在不久的将来变为“乡官”,乃至“县官”。
解决大学生村官八大问题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提高准入门槛,把真正适合农村工作的人选拔进来。由于前两年新时代知青招录的名额很多,很多人并不费什么力气就考了进来,可工作后才发现,想要干得好绝非易事。实际上,想要做好知青工作,是需要比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足以应对基层复杂的工作环境,才有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为农村发展多做贡献,也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同时,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做新时代知青们时,也要仔细考虑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两年的基层工作经历是否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自己是否适合农村的工作环境,而不是仅仅迫于就业压力来选择做大学生村官。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网—人民论坛有许多学者认为,解决大学生村官八大雷人问题的最好方法,是被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的“重庆模式”: 重庆在2008年启动并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时,就通过政策杠杆,创新了相关的解决办法,即“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公务员—区县的年轻领导干部”的干部培养链条,这已成为“重庆模式”最突出的特色。以“给身份、给待遇、给位置、给空间”的优惠条件,确保前期“引得来、引得好、下得去”,中期“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后期“送得好、有前途”。它集上级重视、政策整合、系统规划、多渠道转移、专款保障于一体。这些举措都极大地促进了大学毕业生志愿到基层服务的积极性,同时亦从机制上完善了公务员培养模式,使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
综上所述,把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打造成输送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强基工程”,培养造就有基层工作经验、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高素质领导干部人才的“育苗工程”,就必须增加投入,提高工资待遇,细化五种出路,特别要对“老、少、边、穷”等地区任职新“知青”给予政策倾斜,只要我们把好入口,疏通出口,就能够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