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随着当前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问题,甚至将保护环境视为自己的责任,其中也有不少平凡人的参与。他们以身作则担当起了环保卫士,用自己的言行在环保领域起到了带头作用。一个并不富裕,一位普通却又不平凡,但一直默默无闻的为环保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他紧抓一米阳光,用勤劳苦干的双手,描绘着荒漠的未来。凭着苦干实干的创业精神,他所完成的让荒漠披上绿装的成果就让人叹为观止!米启旺是“小人物”,却能“大作为”。 所谓二十多年如一日,其中的辛苦和坎坷非常人能想象。 27年的艰苦创业,他和他的全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与牺牲。他把所有的精力和绝大部分收入及贷款都用在了造林治沙项目上。尽管家中经济状况十分困难,他仍不改初衷,坚持治沙到底。当意识到个人力量有限时,米启旺组织注册了二道川乡启旺治沙协会,带动当地群众共同治沙,共同改变了荒沙肆虐的景象,改善了生态环境。
图为:米启旺
年过花甲的米启旺本来该休息了。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他选择了另一种活法。这是一次战斗,这战斗很艰苦也很感人! 地处施“鸡鸣三省” 的“兵家”必争之地的鄂托克前旗城川镇麻黄套村,初春,夜色笼罩下的原野,清冷寂静,犬吠声远,偶有灯光与星辰辉映。寻寻觅觅,找到一处灯火,便是米启旺的家。在米启旺少年的记忆里,当年这里是郁郁葱葱的植被,“骆驼进去都看不见”。 在后来风风雨雨的岁月里,米启旺亲眼看到曾经郁郁葱葱的植被,一点点变秃变荒,这里的植被不断被破坏。由于野狼出没,祸害牲畜,所谓的一匹狼都打不着的打狼队,一怒之下放把火,毁植被于一旦!加上陕西、宁夏的羊倌常年放羊、打柴,日久天长,这里就剩一片黄沙,甚都不长了,这一切的一切,曾成为一个时代的隐痛,米启旺看到了眼里记在了心坎上。 每天天刚亮,米启旺就拄着一根木棍,带着他的“把一片沙海变成了绿洲”的一米阳光走向他的战场,走向蛰伏在他脚下的沙地,与沙魔战斗,……他的故事让人叹服,让人心酸…… 为在沙漠上种树造林,米启旺倾注了多少心血与艰辛,他妻子知道,农牧人民知道,每一棵树知道,每一片绿荫知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乡政府动员农牧民联户承包沙地。人家谁也不愿包,都说我们要那干什么?农牧民对绿化不感兴趣,一片大明沙嘛,还有大官司(边界纠纷)。 为了改变恶劣的生态环境,1984年,当过多年生产队干部的米启旺主动承包这片沙地,进行植树造林。 让米启旺感受颇深的是当地的沙尘暴,1982年的一场大沙暴,记忆尤为深刻。狂风大作的一天下午,沙尘笼罩了天地。沙子埋得门都推不开,羊群都卧在沙梁下的沟里避风。然而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黄沙把羊都埋了,埋死了。赶着羊群到沙地里放牧的小女孩儿也被沙子埋掉了。沙尘过后是大雪,小女孩儿被活活冻死在了沙子里…… 更让米启旺担心的是,边界上的陕西、宁夏人都把这块沙地视为己有,肆意放牧。他记得,1976年,盐池县派人来到这块沙地上植树造林,当地人把他们的帐篷拆掉了,对方第二天架起了机枪。幸亏双方领导协调,“要不把人糟蹋了”。而省际的边界纠纷,还在继续。陕西、宁夏的羊倌依然早出晚归来放羊…… “好个高高的沙丘,极目四望,什么都没有”。 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中,住下来,成为第一考验。米启旺就住在帐篷里。所谓的帐篷,是他自己拿白布一缝,中间留一道缝。秋天刮大风,帐篷、锅碗瓢盆,(埋得)甚也没了。冷得不行,拿毯毯照头上一裹,睡不成,个揪(蜷缩)着,天亮了,起来再接着干。 米启旺的荒漠植树造林就这样开始了。 1985年,米启旺开始治沙。柳条是固沙的优质植物。附近没有卖柳条的,米启旺就跑到周边的林场去买。没有路,拖拉机绕行,把柳条拉到沙地边。米启旺把柳条分扎成小捆,人背驴驮,往沙地里运,一趟走半天。要请“娘家门上”的亲戚和村里的乡亲不断来帮忙,甚至就连他的在上小学的三个孩子,每当星期天和放假,都要跟着去“背树捆捆”。面对3.5万亩沙地,米启旺每天废寝忘食地植树造林,成了荒漠上一道“另类”风景。 在米启旺的记忆力,他们第一年植树造林整整52天。为了给工人发工钱,他到娘嫁借、卖了过年的猪和干活的骡子,甚至搭上糊口的麦子和保暖的衣裳。这样一卖,他就像牲口一样干活了。 米启旺的妻子季凤莲尽管穿着单裤子、线裤,但是为了植树,他就跪下挖沙地坑,腿脚也弄坏了。夏天老是膝盖发麻,腿也常常肿起来了。 如今,沙地里,沙丘上长满了柳条、杨柴等。当年流动的沙丘,在米启旺的治理下,都已经“立正”了。走上高高的沙丘,极目四望,沙地上植被已成规模,可以想象这里春天以后的季节,一定是世外桃源般的美。一丛丛沙柳,不仅固沙,还是造纸的好原料。 27载辛勤耕耘,荒漠上重新披上了绿装:造林面积达27000亩,控制流沙面积达37000亩,扩大造林面积达6万亩,有效地保持了其所承包沙地的水资源储备,营造了一个相对湿润的“小环境” ,改变了昔日荒沙肆虐的景象,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27年的艰苦创业,米启旺全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与牺牲。他把所有的精力和绝大部分收入及贷款都用在了造林治沙项目上,先后投入近50万元,欠外债10万元,家中经济状况十分困难。尽管如此,他仍不改初衷,坚持治沙到底。米启旺一家人坚持不懈,为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和代价。米启旺的执着行为,不仅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同时也受到一些生态保护组织的特别重视。他的治沙事迹和治沙协会受到各大媒体的重视与宣传,也受到原人大副委员长布赫等领导同志的赞扬,还引起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关注。 十分关心生态环境问题的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一份内参上看到米启旺治理沙漠陷入困境的文章,内参这样报道““站在高高的沙丘上,远远看到一片树林,米启旺种植的4万多棵杨树逐步成材了。沙地生态改善了,米启旺为此付出了太大太大的代价……”看完内参后,针对“米启往只有投入,没有收入,他个人没有一点儿收入,讲究的是社会效益的这个造林难题”,回良玉副总理立即做出批示,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的储波和鄂尔多斯市市委书记云峰先后做出批示。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高锡林回到呼和浩特,为米启旺特批了两万元生活补助金和一辆机动三轮车。还拉来了砖,帮他盖起了新房。特批他800根网围杆,用于围封林地…… 米启旺的干劲更足了,他决定在植树造林上带个好头。那一年,老米种沙柳,连续干了40多天,又花了5万多元。他每家每户走访,动员三个乡、5个村的237户人家,成立了鄂托克前旗启旺川沙治理协会,并一家一户签订合同,由他无偿提供种苗,农牧民无偿提供沙丘、草场进行规模植树造林,苗木成材后归农牧民所有。他把培育的10亩杨柴、沙枣、柳条苗子,价值4万多元,无偿分给协会会员。 入不敷出的米启旺,因植树造林欠外债28余万,只能靠喂猪、还账、看病……也曾向政府申请砍伐一些树木,用来看病、还债,但因不符合法律规定,未能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