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来自西双版纳勐腊县红色老区易武乡原始深山老林的大学生村官,2011年12月24日,因组委会的安排和邀请,作为嘉宾有幸参加了在云南民族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办的第六届云南“论坛”。与来自全省各地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一起分享了关于“桥头堡”建设的理论新成果、新成效,以及对未来云南经济发展探索的新思路和新总结。聆听了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黄毅,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保建,省政协副主席陈勋儒、罗黎辉,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及各位专家学者关于“桥头堡”的论文报告,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
“云南论坛”由原省政府秘书长、现任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长黄毅同志提议,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省社科院四家单位于2006年发起举办,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于2007年加入,是云南省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研究和探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高级学术论坛。旨在构建起云南学术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政府及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平台和机制。第一届“云南论坛”于2006年6月18日在云南财经大学成功举行,其主题是“云南经济增长潜力”;第二届“云南论坛”于2007年9月28日在云南师范大学成功举行,其主题是“云南经济——资源•发展•战略”; 第三届“云南论坛”于2008年6月18日由云南大学承办, 主题是“云南经济——模式•能力•质量”;第四届“云南论坛”于2009年11月25日由云南省社科院承办,主题是“民族、宗教和当前云南的和谐发展”; 第五届“云南论坛”于2010年12月3日由昆明理工大学承办,主题是“科技•产业•创新——‘两强一堡’战略与云南可持续发展”。每次论坛约有200人参加,包括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省委省政府研究室领导、省级有关部门、企业、金融机构负责人、云南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除了会场交流讨论问题、有关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外,还公开出版一本征文集。
第六届云南“论坛”以“桥头堡建设与云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为主题,旨在集中省内外理论研究学术界的研究资源和力量,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战略重点,开展集中研讨,倡导思想碰撞、启迪思维,形成更多的研究成果,为加快桥头堡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云南科学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一整天的论坛安排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形式新颖。既有“科学发展观精神解读”、“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桥头堡战略与云南对外开放”、“我省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农业科技与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与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层群众工作经验与方法”等专题讲课,又有针对农村党员干部能力提升的学习;通过专家讲授、互动讨论,200多名的专家学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工业化、信息化建设、土地经营管理、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新农村建设等问题结合现实案例加以分析,把理论放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让论坛参加者去感悟、去认识。使每一个学者都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一整天,特别是知名院士、教授、专家、领导官员的论文报告让我受益匪浅,如云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黄毅指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是桥头堡建设最核心的任务之一,对于探索中国特色民族工作路子,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抓住扩大对外开放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进与周边国家地区的睦邻友好,提升我国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育司司长关于国际化教育的论文报告及其它专家学者关于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破解“三农”难题等等解读。一天的学习,一天的思考,我感受专家学者的新思想、新观念,倍受震憾,倍受启发。 一整天的论坛,忙碌而充实。知识在论文报告中得到丰富,思想在现场体验中得到升华,认识在互动研讨中得到深化。在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未来,对于我们在基层工作每天面对群众的人来讲也是锻炼和考验,对我们应对复杂问题、处理和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有很大提高。
参加第六届云南“论坛”,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给我思想上以强烈的震撼,为我今后工作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启示。思路决定出路,脑袋富才能口袋富。思想意识既来源于实践活动,又指引着实践活动的发展。什么样的思路,就有什么样的发展,丰富的思想、开阔的视野、正确的思路能够引领群众增产增收,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学”是手段,“用”才是目的。参加第六届云南“论坛”,我从中可以领悟到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些理性东西,主要是“四个创新”,即思维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
思维创新。要实现经济的崛起,思维创新首当其冲。如何正确认识对待经济发展所处的内在与外在环境,实事求是地用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去指导具体实践?我想,必须全面、深入理解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首先,要坚决破除习惯思维定势,实事求是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其次,要全新认识基层政府在“桥头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有所必为,有所不为”。第三,要树立起全新的市场经济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