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中华传统>>正文
中国文化的四大特征(组图)
来源:凤凰新闻
作者: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浏览次数:
2024-05-09 13:52:05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有人说,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才是灵魂。

    近年来,从官方到民间,对中国文化的讨论越来越热。然而,很多讨论,总是陷入“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标签化中。比如说,中国文化重“道”不重“术”,重“精神”不重“物质”,重“整体”不重“局部”……甚至还有人认为中国文化天然优秀,导致了群体性的自大与排外。

    这些对中国文化大而无当的认知,既无助于认识中国,也无助于认识世界,更无助于改变中国现状。事实上,中国文化真正迥异于世界的特征,主要有四个。

    一、象形表意的文字系统

    中国人使用的文字迥异于世界。起源于祭祀占卜的汉字是典型的象形、表意文字。

    古人用图像描绘自己看到的事物,比如“刀”口上加一点就是“刃”,爪放在树上就是“采”,“牛”关在圈里,就是“牢”。

    而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就开始使用迦太基人创造的拼音文字,拼音文字的发音与书写高度“一致”,学习成本低;但文字的不同,使得不同区域沟通成本也变大了。

    中国人的表意字在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大家形成了一套书写系统。一个广东人和一个贵州人、山东人说起话来,声音如同外语,但彼此都能通过文字顺畅交流。

    可以说,象形汉字发挥了横向的超方言功能和纵向的超时空功能,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一直沿用至今。

    正如哲学家任继愈先生所说:“假若中国古代采取拼音文字,中国将不会是今天统一的形势,也许分成多少个独立割据的小国。”

    然而,象形的汉字也影响了国人的思维。虽然也有不少形声字,但是汉字特殊结构,望文生义成为常态。惯用类比,常将形象的事物归作一类,混为一谈,而不追问其本质差异,和使用汉字有着莫大干系。

    二、内外有序的伦理观念

    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也迥异于世界。

    著名学者葛兆光给西方学生讲课时,出了一道题:《红楼梦》中,贾宝玉应该管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分别叫什么?西方学生统一用一个sister。

    因为在国外的家族中,个体往往都是独立的,称呼没有这么复杂,甚至对长辈都直呼其名。而中国人将姑表亲、姨表亲、堂表亲,分得清清楚楚。

    这种亲疏有别、长幼尊卑的宗法伦理制度,起源于周代宗法制度。秦汉之后,董仲舒又提出了三纲五常思想,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家族的等级制度和封建政治秩序高度同构。

    这种内外有序的宗法制度,构筑了此后两千年来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涵,并催生了“家国天下”的情怀。

    只有了解这种“家国情怀”,才能理解苏武被逐放北海牧羊十九年,在恶劣的环境中心念故土、持节不屈的精神。

    另一方面,宗法制也衍生出“男尊女卑”,过分看重“人情关系”、“安于传统,缺乏创新”的守旧思想。

    三、和谐圆融的宗教信仰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也有别于世界。

    从东晋开始,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态势,民间的三教庙里常常同时供奉三教的神仙。

    宋孝宗、永乐皇帝和雍正皇帝也不约而同讲过,“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

    这与西方各宗教之间水火不容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在西方世界,宗教在很长时间里掌控了极大的世俗权力,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他们只允许一个神明存在,从未有过“一僧一道”同时出现的场景。

    比如欧洲历史上绵延近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还有天主教和新教徒之间的战争,都导致死伤无数。

    中国人虽然也供奉神明,但并不依赖神明,只是将其当做寻求安心和慰藉的精神养分。因此,一个人可以同时信奉多个宗教,他们对宗教的态度是平视的、现实的。

    但其实,什么都信,就是什么都不信;信仰和谐,其实就是没有信仰。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没有信仰的文明。

    四、“万邦来朝”的国际秩序观

    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也不同于世界。

    中国地处广博的内陆大地。古人认为自己处于天下的中心,是文明最发达的地方,即“中原”。越是边远的地方,文明程度就越低,即为“南蛮”、“北狄”、“东夷”、“西戎”。

    因此,中原王朝自视为天朝上国,讲究王道兴天下,故以“老大”的身份关照比邻的朝鲜、琉球、尼泊尔等藩属小国。

    这就是由“华夷观念”衍生的“朝贡”国际政治体系。

    朝贡体系维护了中国对周边的影响力,形成了以亚洲东部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圈。然而对藩属国的物资馈赠,也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在西方,随着宗教战争结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各个国家无论大小都是平等独立的个体,没有追随与跟从一说,随着商业互惠的发展,独立自主的现代国际秩序观诞生了。

    但是反观中国,这种“万邦来朝”的国际秩序观,至今仍然深深镌刻在国人的内心里。所以国人思考国际政治,常常陷入“不是老大就是小弟”的君臣、兄弟想象中。

    在世界文明越发趋同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既是对自己命运的选择,也是对国家方向的选择。

    因此无论我们是否身在中国,都应该重新认识这片的土地,深刻理解先辈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态。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不管对中国文化是赞赏还是批判,都陷入了某种情绪性的宣泄或对抗。

    而市面上流行的书籍,要么是晦涩难读的鸿篇巨著,要么是哗众取宠的稗官野史。

    为此,店长荐书诚挚推荐一套通俗好读、权威系统、值得收藏的经典——读懂中国文化五书:

    《中国文化史》,民国史学大家陈登原教授的代表作,史料丰富、立论精深,梳理了从上古到近代,中国文化的生成、定型和发展历程。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中红网-白利国:何为孝
·下一篇:无
·中红网-白利国:何为孝
·吉安吴氏宗亲会一行走访永丰县五好家庭吴道亮家庭和田心、洲上、园内及中林吴氏
·董竹君:中华龙文化对当代世界和平的启示(组图)
·博爱县下庄村王占文老人举办117岁寿诞庆典(组图)
·老子《道德经》的存在是中华民族永远的荣耀(图)
·刘力:满庭芳·情寄京西云居寺
·好文荐读:清明
·【生态拜祭】菩萨父母一直在天上护佑着我们(组图)
·读过毛主席《祭黄帝陵文》吗?什么叫大手笔!建议列入高中教材(组图)
·薛云:儒家文化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中国文化的四大特征(组图)
定了!大湾区安全应急科技盛宴!2024深圳安
周恩来故居开展白蚁防治工作(组图)
《为中华之崛起——周恩来励志品格情景故事
2019年李银桥儿子透露:父亲做了一件事,毛
中红网-忽培元:不灭的明灯——缅怀姜维之先
中红网-忽培元:不灭的明灯——缅怀姜维之先
中红网-忽培元:不灭的明灯——缅怀姜维之先
中红网-忽培元:不灭的明灯——缅怀姜维之先
中红网-忽培元:不灭的明灯——缅怀姜维之先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