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中华传统>>正文
薛云:儒家文化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
2024-03-04 14:23:38
来源:中华薛氏网
作者:薛云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自先秦时期起,儒家文化就开始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儒家文化塑造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广泛的。儒家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由儒家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并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与发展。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政治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倡导的君主专制和礼仪规范成为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基石。在儒家思想中,君主被视为“天子”,拥有天赋的权力和责任,而臣子则有义务效忠于君主,形成了中国古代政治体系的核心。儒家的思想观念也强调政治的合法性和统治者的道德责任,对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王朝的统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儒家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强调学习、教育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提出了“以教育为社会根本”的观点,成为中国古代的主要教育思想。

    同时,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德,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道德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还对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倡导“仁爱”、“忠诚”、“孝敬”等价值观念,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这些价值观念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风貌。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教育体系,还影响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儒家文化在中国的传统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具体地讲:

    一、 儒家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基础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可以实现人伦和谐。在中华文化中,“仁义礼智信”是聚焦伦理的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既是个人修为的指导,也是家庭、社会以至国家治理的基础。儒家学派提出的伦理道德观的价值,称之为儒家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价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儒家的精神核心是“人”的尊严和价值。人是万物之灵,儒家提倡勤奋努力,把握人生机遇,实现人生价值。这种思想深深地根植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中。

    二、儒家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道德引领。

    儒家文化的影响可以在多个方面得到体现,尤其是对中华文化的道德引领。儒家思想倡导的“仁”提出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关系,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亲情、友情、爱情、师生、君臣等各种人际关系,提倡“和合”之道。儒家的思想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思想呈现出一种哲学体系化的特点。儒家关注社会名流之治,推崇达贤,废邪,强调显贵而视卑微,反对贵族专权,倡导平民统治,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原则。

    三、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的教育理念塑造。

    儒家文化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路径,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儒家思想注重培养“仁”的中国人,加强自制心,掌握未来发展的路径,形成精英人才。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的教育思想被试行得非常广泛。从家庭教育到学堂教育,再到科举考试制度的实施,儒家思想占据了中国教育道德的压倒性地位。儒家教育的特点在于教育具有科学性,注重培养人的正义感和道德逻辑思维。

    四、儒家文化对中华文明的社会治理影响。

    儒家文化提出了“至为格物”,强调“格物致知”,即探究事物本质而推导出普适规律,在社会治理中,这种思想观念可以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现代社会治理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中国现代社会治理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依法治国,而儒家思想也强调定律、秩序和规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社会治理的核心方向。

    五、儒家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作用日益增强。

    儒家文化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方向明确、作用持久,传承着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道德手柄。通过对儒家思想的深入研究,我们更好地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内在逻辑,从而更好地维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核心,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儒学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走出国门,儒家文化对今天的东北亚、东南亚、西欧和北美等地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主导精神——“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儒家思想推动了启蒙运动,儒家思想为中世纪的欧洲做出了重大贡献。儒家文化在东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韩国、日本、越南等国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等观念的影响,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改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而发生的,时至今天,儒家思想也伴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潮流与世界多元文化更多的交流和碰撞,孔子学院的设立和儒家思想在世界的广泛传播无不体现着儒家思想的精髓获得世界的认可和接受,儒家思想的时代价值也在逐步发扬光大,对现代社会的思想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影响逐渐加强。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仁之含义宜作何解?此问题颇难回答。在论语中,孔子师弟间关于“仁”之问答颇多,然而并无一致界定。后儒对此问题,亦可说见仁见智,解释不一,如孟子言:“仁,人心也。”韩愈言:“博爱之谓人。”在我看来,儒家所谓仁,可解释为“合理的人生态度。”这也是笔者研究梁漱溟思想及《论语》一书所得出的最后结论。梁漱溟先生曾对心理学特别是儒家心理学做过深入研究。他认为,在古今中外的心理学说中,惟有儒家对仁之认识最深刻,故而其人生态度也最为合理。梁氏还专门撰有《合理的人生态度》一文。另外,在《论语》中,有“仁者不忧”一语,此“不忧”恰与梁先生所谓“合理的人生态度”相应。而且,儒家其他修养德目之宗旨仍可归结为“仁”,即“合理的人生态度”。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那么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其一是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的修身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求实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以及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等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责任感。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内圣”是对个人主体心理修养方面的要求,以达至仁、至圣的理想境界;“外王”是指对社会教化方面的要求,以实现仁政、王道的目标。“内圣外王”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统一的,它所注重的首先是个人内心品德的自我修养,然后实现社会理想,个人和社会不是分离割裂的,而是相互统一,这与今天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具有相似性。怎样进行个人的内心修养,实现“内圣”的人生目标,怎样做好社会教化,实现“外王”的王道主张,基于此儒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修身养性、社会道德的准则和标准。在这些思想的指引下从而实现封建社会的统治目的,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孔子曰,“天地之间,人为贵”。荀子曰:“人最为天下贵”。孟子曰:“民贵君轻”,在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仍然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人本”“人贵”,尽管其目的和含义与现代社会的“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思想和理念有很大差别和不同,但在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儒家的这种思想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这种人的理念早于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十几个世纪,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先进思想,儒家思想后来在西方国家的广泛传播正是基于这种“人本主义”思想的先进性,这种思想获得了欧洲思想家们的欢喜和重视,成为一种冲击旧制度的法宝,因此,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儒家思想的人本主义在于人要有“仁”和“义”。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百事义为先,舍生取义。以“仁”和“义”为支撑的“人本主义”观念使儒家思想更具内涵,更有生机和活力,从而在社会中得以推及并产生积极作用。

    其二便是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对现代化社会统一的影响。

    国家的统一在任何时候、任何社会都是人们的共同追求,一个不统一的国家很难发展进步,即使在封建社会,统一不仅是君王的的理想,同样也是在小农社会的背景下黎民百姓的共同期待。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礼崩乐坏。”孔子坚决维护在君主专制之下的集权政治,坚决反对地方主义的分裂,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上的“大一统”才能保证经济上的发展,诸侯争霸,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要想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实行政治上的“大一统”,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做保障,儒家学说的弘扬在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把“大一统”思想演化成一种民族的心理定势,那就是国家的统一才能保障社会的安定。而正是这种牢固的心理定势使我们在历史上多次战胜分裂,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统一”和“分裂”是一个长期的话题,纵观历史,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暂时的,这就印证了儒家“大一统”思想虽经历不同王朝的更替,但其国家一统、民泰国安始终是一种共同的追求。我们也应该看到儒家所鼓吹的政治大一统本质上乃是专制主义的政治统一,也可能会产生某种消极的影响,但国家一统的观念是没有错的,至今在主权国家中仍旧是一种至高准则。大一统学说对于维护国家之统一以及民族间的团结与融合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和为贵” “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主张在当今社会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中国现时期的外交政策都可溯及到儒家思想中的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儒家文化的这种思想对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调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国家的暂时分裂或分离会实现统一,和谐与发展的国际社会一定能够实现。民族争端和历史延续问题得到解决,我们的宝岛台湾也会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薛云:周公礼制对中华文明的重大发展
·下一篇:无
·薛云:周公礼制对中华文明的重大发展
·薛云:文王《周易》对中华文明的主要贡献
·薛顺平:最早的“中国”在何处(图)
·布衣学者裴洁: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
·薛云:道家文化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
·高擎未来人类文明大旗的民族,应会是谁?
·乔望键、赵改玲、行新民:韩愈故里孟州市被命名为“河南省韩愈文化之乡”(组图)
·全球姜太公后裔寻根(筹)工作委员会启动会议简报
·粥到老人心,幸福万家人,新年送福启动仪式(组图)
·忽培元:远古文明一道绚丽曙光——序长篇小说《岐黄传》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薛云:儒家文化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
薛云:周公礼制对中华文明的重大发展
薛云:文王《周易》对中华文明的主要贡献
纪念东北老航校成立78周年座谈会在香山革命纪念馆成
一个有温度的好领导——记浙江省文化厅原厅长杨建新
铭记历史 再创辉煌——纪念东北老航校成立78周年(组
李波人:在魏风楼部队工作回忆
王传利、朱思远:毛泽东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
薛顺平:最早的“中国”在何处(图)
美丽新疆的“云中部落”——中国图瓦人村落(组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