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8日,北京八宝山的梅厅人山人海,人们表情凝重,沉痛悼念这位刚刚逝去的长者,细心的记者发现,李敏、毛新宇等毛主席后人也在人群之中。
记者随即采访了几个路人:“你们为什么来参加李银桥的追悼会呢?”
“虽说我们从来没见过他,但是我读过《毛泽东和他的卫士长》那本书,正是因为李银桥细心的照顾毛主席,才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处理国家大事,所以李银桥也是在为人民服务。”
作为毛主席身边工作时间最长的卫士,毛主席和李银桥的关系早已超过了上下级的关系,有时更像是父子。
十年之后,李银桥的儿子李卓伟参加了一个访谈节目,为观众们生动形象的讲述了那段历史,李卓伟说:“父亲一直对一件事感到遗憾,毛主席直到去世前也没原谅父亲。”
困难时期,以身作则
要问新中国成立后,哪段时间最艰难,无疑是60年代末,干旱、洪涝、蝗灾导致了自然灾害。
外部环境对中国也十分不友好,欧美对中国的贸易封锁始终没有解除,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因为“长波电台”、“联合舰队”等方案的谈判未能如愿,中苏关系逐渐恶化,苏联终止了对中国的所有援助。
正是在这样的因素作用下,中国的工农业生产进入了低谷,许多百姓收成受到了很大影响。
得知百姓们的艰难处境后,毛主席决定与全国人民共患难,号召大家勒紧裤腰带,共渡难关。为了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党中央决定在城市内实行粮食定量配给制度。
毛主席说:“粮食定量配给制度要从中南海做起,只有党中央干部带头行动,才有助于提升群众们的凝聚力。”
当时国内粮食定量的平均水平是每个月二十八斤,毛主席以身作则,给自己上报的定量是二十六斤。
受毛主席的影响,其他干部也纷纷效仿,朱德也报了二十六斤,周总理报了二十四斤,最少的是刘少奇,只有十八斤。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定下了“三不政策”,即不吃肉、不吃蛋、不超定量。为了缓解粮食危机,毛主席号召大家发扬“南泥湾精神”,中南海的许多草地被改成了菜园,朱德、杨尚昆等干部都重新拿起了锄头,在城市中干起了农活。
毛主席说:“粮食不够,瓜果来凑。”中南海仿佛成为了一个大型农场,干部们在各自的菜园挥洒汗水,仿佛回到了延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了限制我军的发展,对延安根据地进行了封锁,我军就是用“全民种菜”的方式度过了难关。“忙时吃干,闲时吃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类标语再次被印刷在了墙上。
灾害期间,毛主席最多曾连续七天不吃米饭,连续七个月不吃肉。毛主席是个比较爱喝茶的人,为了节省开支,他开始用白开水代替茶水。
有一次,毛主席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感到身体疲惫,于是就让李银桥为他按摩一下。
当李银桥将手指按在毛主席的小腿上时,腿上的皮肤陷下一个坑,李银桥心疼的直落泪:“主席,你看。”
毛主席看了一眼自己的小腿,不屑的说道:“我看什么?我这是胖的。”李银桥心里十分清楚,这是因为缺乏营养导致的水肿。
李银桥马上把这种情况反映给了厨师,为了让毛主席补充蛋白质,厨师们把肉磨成肉沫,然后做成包子或馅饼,然后告诉他:“这是素馅的。”
但是毛主席还是吃出了馅里有肉,于是便放下了筷子,严肃的对工作人员说道:“中国这么大,的确不缺我毛泽东一口吃的,但我是国家主席,我不带头,谁来带头呢?全国人民都在挨饿,我怎么能够吃得下去。”
为了工作,毛主席经常熬夜,每当晚上饥饿难耐,毛主席都会对李银桥说:“有没有水果糖?给我来两颗。”李银桥的抽屉里时常会备着一些糖果,以便不时之需。
周总理有时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发现毛主席的身体有些浮肿,于是劝他:“主席,你应该补充一下营养了,你要是累垮了,那些工作谁来处理?我这就去让厨师给你炖点肉。”
毛主席马上叫住了周总理:“不用去,我就想问你一个问题,这半年来,你吃肉了么?”
周总理顿时哑口无言,身为一国总理,他的工作量不比毛主席少,但在勤俭节约这方面,周总理和毛主席步调出奇的一致。被毛主席这么一问,周总理便再也没提炖肉的事。
今天,海参是一种名贵食材,但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尚未意识到海参的营养价值,渔民们往往把海参当做是废弃物,价格也是非常低廉,很多渔民为了节省船舱空间,经常把它们丢进海里。
有一天,厨师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搞到了一些海参,得知这种食材经常被渔民们遗弃,毛主席才拿起了筷子。用餐期间,一根海参不慎掉在了地上,毛主席弯下腰准备把他夹起来。
李银桥见状急忙说:“主席,锅里还有很多,您不必如此,当心吃坏了肚子。”
毛主席不慌不忙的吹了吹海参上的尘土,然后放进了嘴里,“这算什么,当年我们长征路上,什么没吃过?”
作为全国人民的领袖,毛主席心甘情愿的与全国人民共患难,在他的影响下,中央机关形成了勤俭节约的优良风气。
严格要求晚辈
除了自己节衣缩食之外,毛主席还对自己的子女严格要求。作为毛主席身边工作的人,李银桥与李讷和李敏交流的机会有很多,为了报答毛主席的知遇之恩,李银桥也一直把她们当做是自己的亲妹妹。
李银桥经常在毛主席面前表扬这对姐妹:“她们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我们也很尊重,没有高干子弟那种优越感。”
毛主席说:“与你们比起来,她们吃的苦还是太少,能吃苦的人才有出息。”
李银桥对李敏和李讷的童年有很深的了解,尤其是李讷,李银桥的妻子还是李讷的老师。
客观的说,李讷的童年基本跨越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由于当时我军物质条件比较差,李讷没少受苦。李敏就更不用说了,在苏联生活无比落魄,甚至还险些被送到太平间。
当李银桥提到这些往事时,毛主席则严肃的说:“她们还没有为革命做贡献呢,不比贡献,比享受,那就没出息了。”
自然灾害期间,姐妹二人粗茶淡饭,从未凭借自己的身份谋得特殊照顾。有一次李敏去郊外的一个农场劳动,因为时间紧迫,中午没来得及吃饭,下午回到家时正好碰见了食堂的厨师,厨师得知她饿了一天,想专门给她起个小灶,但被毛主席阻止。
“现在还没到晚饭时间,这是公共食堂,不是为她一个人开的。”
1960年,正是全国经济艰难的时候,李讷每个月只能领取二十七斤的粮食,对于一个正在长身体的青年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李讷经常饿的前胸贴后背。
有一次,李银桥去学校看望李讷,特意给她带了几袋饼干,李讷顾不得和李银桥说话,撕开包装,把饼干吃了个精光。李银桥看得直心疼:“慢点吃,别噎到,如果需要,下次我在给你送点。”
不知何种原因,这件事被毛主席知道了,他严厉的批评了李银桥:“你怎么能给她送吃的呢?这是违反规定的行为。”
李银桥急忙解释道:“并没有那么严重,其他家长也经常给孩子送吃的。”
“别人可以送,我的孩子不能送,谁叫她是我毛泽东的女儿呢?全国人民都吃不饱,挨饿的又不止她一个。”
李讷是毛主席最宠爱的女儿,但在这件事上,毛主席表现得十分坚决,这也让人们看到了毛主席与人民共患难的决心。
临终前的遗憾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全国经济,毛主席经常让地方的干部去乡下调研,并按时向中央递交报告。但是这种方法有一个弊端,地方干部的话未必真实。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毛主席想出了一个有效的办法,身边的卫士大多都出身贫寒,可以让他们去乡下调查,这些人对毛主席绝对忠诚,大概不会说假话。
李银桥身为毛主席的卫士长,自然也被分配了任务,李银桥被分到了河南信阳。
临走前,毛主席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让百姓们搞好关系,不要让百姓们知道你是我身边的人,否则他们有可能对其区别对待。回来后把农村最真实的情况告诉我。”
来到信阳后,李银桥居住在了一个大娘家里,村里人只知道他是从北京来的,但没人知道他是毛主席的卫士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