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安徽蚌埠淮上双墩遗址,经碳14等测年法测定,距今约7300年。该遗址为台地,南北长约180米,东西宽约140米,合计约25000多平米。
(1)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红烧土块建筑遗存、动物骨骼等,种类繁多的文化遗产。其中,典型器物有罐形鼎、钵形鼎、支架、陶碗、陶钵、陶甑、器座、纺轮及网坠等等。
(2)通过观察这些器物不难发现,这些文化遗存之内容,基本涵盖了生产、生活工具方面。不用多说,这从侧面印证了,双墩遗址所代表的文明,其社会生产力等,已经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准。
二
当然,在双墩遗址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陶塑雕题文面人头像”了。该文物不仅是制作精美的,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人像雕塑,而且还极具文化、艺术水准,具有非常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1)也正因为具备,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最终“陶塑雕题文面人头像”,被国家定为了一级文物。
(2)不过,也许在今天有些人看来,这尊雕像,并没有什么惊艳之处。但是如果告诉你,这是7300年前的古人制作的,你一定会立马改变看法,继而发出赞叹吧!
(3)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专家对于这尊雕像的解读,倾向于认为这尊“雕题文面”雕像,地位非常尊贵,可能是用于祭祀,具有非常特殊的内涵。
三
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许多陶制器物底部,还一共发现了630多个刻划符号,被称作“双墩遗址刻划符号”,简称“双墩刻划符号”。这些符号已经具备表意、戳记、计数三大类功能,明显已经具备了原始文字的特征。而且这些符号的内容还很丰富,诸如有鱼、猪、鹿、蚕、叶脉、花瓣、三角、方框、建筑等等含义。
(1)总体来说,这些刻划形象,分为了象形、几何形两大类,基本涵盖了双墩遗址居民的全部生活内容。其中,很多有不少内容,那是活灵活现。
(2)不用多说,双墩遗址中的,630多个刻划符号,看上去应该算是原始的文字。毕竟,它们具备了许多文字的特征。
四
很明显,“双墩刻划符号”的发现,对中国文字史、汉字起源史,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所发现的,630多个刻划符号,应该仅仅是一部分,肯定不是全部,随着后续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应该还会发现数量可观的其他“双墩刻划符号”。
(1)专家通过解读这些刻划符号,已经发现了这些符号当中,包含有狩猎、捕鱼、网鸟、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记事记数、天文历法、地理位置等内容。
(2)也算是基本能看出,彼时的双墩文明,在原始经济、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已经取得不小的成就。所以,将双墩遗址称作是双墩文化,显然是可行的。
(3)此外,“双墩刻划符号”的出现,也基本验证了一个社会发展规律。即当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了一定历史阶段,就必然会产生文字。
(4)不过,相对来说,稍加观察便可发现,“双墩刻划符号”应该还是处于文字的初级阶段。也就是专家们所说的,文字起源发展的“语段文字阶段”。
五
不过,当笔者借鉴一些汉字学者的观点,将“双墩刻划符号”,和商朝之甲骨文做对比时,还是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端倪。即“双墩刻划符号”和商朝之甲骨文,存在非常明显的关联性。
(1)例如,甲骨文“一”、“三”、“丘”、“束”、“丝”、“八”字,和一些双墩遗址刻划符号,要么是几乎一模一样,要么则是非常接近,具体详见下图。
(2)又例如,甲骨文“鱼”、“中”、“阜”、“甲”、“十”字,和一些“双墩刻划符号”,也都是非常类似,具体详见下图。
六
通过上述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双墩刻划符号”和一些商朝甲骨文之文字,要么几乎相同,要么非常的类似。甚至有些高度相似的,可以说是完全相同。不用多说,这告诉了我们,“双墩刻划符号”和甲骨文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
(1)虽然,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考古专家声称:“双墩刻划符号”不好破解,且无法成句,其实就是刻划符号,不能算是文字、汉字。但是,通过对比,笔者更愿意相信,“双墩刻划符号”和笔者所写的,《若我们足够自信,贾湖遗址足可以证明,中华文明上下至少9000年!》中的“贾湖刻符”一样,也是文字,也就是汉字。毕竟,“双墩刻划符号”和甲骨文太像了,笔者相信,眼见为实。
(2)而且,我们要知道,所谓的考古,一般都只是窥见对应土层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貌,是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的。所以,一些所谓的专家,在还没有完全完成所有的考古发掘,且还没做深入研究的时候,就断然认定“双墩刻划符号”不是文字、汉字。显然这是武断的,是欠妥当的,是极不合适的,更是不自信的。笔者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他们终究会被现实打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