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析城山(昆仑丘)在中华远古文化研究中的地位”这个题目,从中可以看到析城山包含着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阳城的析城山原名昆仑丘,昆仑丘是原始社会就有的,这个名字已经有八千年的历史,而析城山是周朝时期才有的,可见昆仑丘的文化底蕴要比析城山的文化底蕴胜过很多。“中华”这个词也是八千年前就有了,“华夏”是黄帝时代才有。“中华”的来历跟析城山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跟昆仑丘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在后面会慢慢讲到。
什么是远古文化?中国原始社会的历史或者原始社会的文化就是远古文化。要注意商汤文化不是远古文化,它是上古文化。我通过对远古文化长达11年的研究发现,八千年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就在阳城的昆仑丘,即现在所说的析城山。这个结论大家都不知道、不了解。等到明年我们编著的《八千年中华文明》这本书出版以后,全世界就都知道了,我对此充满了信心。通常人们都说五千年中华文明,这是辛亥革命时提出的,依据的是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黄帝是中华文明的老始祖,这是以讹传讹。中华民族的始祖并不是黄帝,而是伏羲氏。后面我们会讲到“八千年帝都圣王坪”,圣王坪从最早建都到现在已经有八千年的历史。帝都最早建在哪儿,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就肯定在哪儿了。
阳城人认为析城山的文化是商汤文化,为此还专门出了一本书《阳城商汤文化》。直至2006年我参与析城山规划的论证时才惊讶地发现,析城山文化远不止是商汤文化,而是原始文化、中华文明的大文化,主要是龙文化。我们经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这也源自于昆仑丘。确切地说龙就在昆仑丘,这条龙已经存在八千年了,是谁发现的呢?最早是燧人氏,接下来伏羲氏也认同,并且在发现龙的基础上衍生出很多中华民族的大文化。
咱们阳城人都知道析城山是汤王祭天求雨的地方。那么汤王为什么不在别的地方祭天,非得在析城山圣王坪上祭天呢?我可以肯定目前为止,包括阳城人、还有很多专家在内,没人能搞懂究竟是什么原因。我可以告诉大家原因有两个:第一,汤王所谓的祭天就是求雨,什么东西能呼风唤雨?中国人都知道龙能够呼风唤雨,汤王也知道,所以他在此祭天求雨,说明这个地方肯定是条龙。第二,求雨就求雨,为什么要祭天?中华民族从八千年前燧人氏起,到伏羲氏、炎帝、黄帝总共三千年、一百多代古帝王,都在圣王坪上祭天,这个史书上有记载。既然老祖宗都在这儿祭天,当然汤王也得在此祭天了。为什么一百多代古帝王都要在圣王坪祭天呢?主要是因为古帝王们坚信昆仑丘这个地方非常神圣、神异、神奇。他们不光在此祭天,还世世代代生活在圣王坪和周边地区,而且黄帝还出生在这儿。燧人氏、伏羲、黄帝等一百多代帝王,包括女娲及其母华西氏的故里全在圣王坪。
上篇:神异神圣昆仑丘
说到昆仑丘,我们首先要把“昆”的音读对,意思弄清楚。“昆”有四音十三义:第一音读kūn,同也;后也;兄也;明也;群也;山也。第二音读hún,混浊;部落名。第三音读hǔn,浑也;昆仑,即浑沦,从昆(浑)沌未分到仑(伦)理有序,喻开天辟地。第四音读hùn,混也;昆于黑,不知白;昆夷亦作混。
昆仑丘,正确的读音应该是hǔn lún qiū。“昆仑”正与今语中的“混沦”、“混沌”或“浑沦”诸词意义相同。
据东汉许慎《说文·虚》曰:“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夫者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谓之虚。”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虚本为大丘,大则空旷,故引申之为空虚。”《说文·丘》曰:“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一曰,四周高,中央下为丘。”
以上释词表明三点:其一,昆仑、昆仑虚、昆仑丘,三者同义;其二,昆仑丘非人为堆筑,似山而比山低;其三,昆仑丘不是昆仑山,昆仑丘不很高,丘顶四周高而中央低,丘顶空旷,丘内空虚。析城山正具备了这些特征。
在这里,我们还得把“昆仑山”与“昆仑丘”区分开来。现在人们一提“昆仑山”会一下想到新疆的昆仑山,绝对不会想到我们阳城的析城山。
先秦时期,见涉“昆仑”一词的古籍不在少数,较著名的有《庄子·大宗师·天地·知北游》、《楚辞·离骚·天问》、《列子·周穆王·穆天子传》等,这说明,关于昆仑的许多故事早在春秋战国以前已在民间广为流传了很长的时期,只是到了后世,昆仑文化才渐渐失落。与此相反,先秦所有古籍中,并无一文记有“昆仑山”。史书第一次记载昆仑山的是西汉司马迁著的《史记·大宛列传》。书中记叙张骞出使西域回朝后向武帝述职,言及出使途中所到“黄河之源”于田,南有一“南山”,于是武帝取其名曰“昆仑山”。《史记》原文如下:“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田,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显见,这汉代才命名之藏疆青间的“昆仑山”与春秋前便已盛名的“昆仑虚”根本就不是同一件事。而且,直至唐代时,书籍中仍多见昆仑虚而少见昆仑山。
弄清以上概念后,我们接着说昆仑丘。析城山的形状像什么呢?我们从1961年美国卫星拍摄的山西省地形图上可以看出来像条龙。原始社会的析城山,即昆仑丘,就是龙的形状。昆仑丘本身就是龙身,上有龙头、龙角、龙眼、龙须、龙爪、龙尾。我们具体说一下昆仑丘怎样神异神奇。
神异昆仑之一:天中地中。因为昆仑丘贵在天地之中,所以说其神异。从天文方面看,天地之中必须有天,在八千年前伏羲时代,站在圣王坪中央往天上看,可以看到有一个圈内的星星永远不会落在地平线以下,这个圈叫斗极圈,这种现象只有站在昆仑丘才能看到。《新论》:“斗极常在,知为天之中也。”再看那时的北斗星,大部分在地平线以上,这个现象使中华民族在古代产生了很多文化,全跟北斗星有关系。北斗星几颗星的名字分别叫瑶光、开阳、玉衡、天泉、天玑、天璇、天枢,其中最主要的是天璇、天玑、玉衡,连起来叫璇玑玉衡,从空中俯视昆仑丘也像北斗星的形状,所以古人称昆仑丘也为璇玑玉衡,又叫地之中、北斗坪,《昆仑说》:“昆仑之丘三级,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河南济源的史志上称昆仑丘就是北斗坪,说明远古时代昆仑丘就很出名。既然北极星是天之中,北斗坪当然是地之中了,这就是天中地中的来历。
神异昆仑之二:天龙地龙。前面讲了昆仑丘就是一条龙,古代叫地龙,北斗星古代叫天龙,天龙地龙由此而来。《楚辞》曰:“驾两龙兮骖螭,登昆仑兮四望。”“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这是地龙的由来,且说明龙始终就没有离开昆仑丘。《易·乾·坤》曰:“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夕惕若厉,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龙战于野。”从中可看出,所描述的龙的踪迹就是北斗星的形状。龙的发生非常简单,就是闪电,古人认为它就是龙的化身,因闪电时隆隆巨响,起名叫“龙”。龙的原型就是昆仑丘。
神异昆仑之三:空中花园。最早的名字是屈原起的,《楚辞》中曰:“昆仑悬圃,期尻安在”,悬,即空中;圃,即花园,合起来就是空中花园之意。从天空看圣王坪,周边的山势一层层隆起,山顶上面较平坦,圃中间的胭粉花总数达一百亿株以上。“艳花海洋,天下奇观;昆仑悬圃,万世名扬”,一点不假。当地古谣:“胭粉花不下山,下山不能活”,“胭粉不长王侯家,岂肯洛阳赏牡丹”。可见昆仑悬圃之美丽。
神异昆仑之四:增城九重,盘亭列嶂。屈原《楚辞·天问》曰:“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圣王坪上的十八罗汉山,就像增城九重,一重两重三重直至九重,当然这只是个概数,形容多的意思。那么在《水经注》里对“增城九重”解释的就比较详细,曰:“昆仑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增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意思是下面是监狱,因圣王坪底下为溶洞几乎是空的,古人认为是魔鬼住的地方;中间悬浮花园是人居住的地方;再往上天庭是上帝住的地方。
十八罗汉山原来叫盘亭列嶂,很确切,后改称十八罗汉山,很荒唐。盘就是盘古,盘古开天辟地也在这里,帝王才能开天辟地。伏羲创建中华文明,产生很多文化就像开天辟地一样。中国开天辟地是从伏羲开始的,后来改成神话衍生出盘古开天辟地。我们讲远古文化,最早创建的象形文字,就是八千年前由圣王坪而来,是从山的形状来的。如盘亭列嶂的“亭”,甲骨文是“台上建楼形”;京都的“京”,甲骨文是“人所为绝高丘也,累土为高丘,在其上筑亭屋形。”因为象形文字可以刻在骨头上,也可以刻在树木或其它物体上,只有刻在骨头上的文字没腐烂,所以流传了下来。
神异昆仑之五:天造地设人居环境。《三国志·魏书》曰:“庖牺氏因遂皇之图而制八卦。”表明燧人氏时已定居昆仑丘。如果昆仑丘没有古人可以生存居住的环境,它无论如何神奇也没用,人都不能生存,这里怎么可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古人在此居住,第一必须有火,《辞海·燧》曰:“燧石主要产在石灰岩中。”昆仑丘上随处可见的岩石,为燧人氏钻石取火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第二必须有水,昆仑丘的溶洞、山间到处都是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第三必须有吃的,伏羲时代的古人除采摘野果、打猎外,已经开始种庄稼了,主要种植糜子,还用猎取来的野兽皮御寒。那时的人还没房子,都住在山洞里或岩龛下,在岩龛稍微突出去的地方用树枝或糜子秆来遮风挡雨,再在门前用石头垒上一堵墙,防止野兽侵入。在圣王坪南门的山洞里,如今我们还可以看到分里、外间的套洞,我感觉这个地方可能当时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空间。除了以上这些条件,从八千年前到五千年前之间的三千年,昆仑丘比较适宜的温湿度,也使伏羲氏直到炎黄时代的古人选择了在此居住。
神异昆仑之六: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三五历纪》记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说的是开天辟地的故事,意思是盘古如同生在鸡蛋里,越长越大,渐渐长到把鸡蛋撑破了,蛋壳上半部分上升变成了天,下半部分下沉变成了地,蛋破后蛋壳底部会漏的。再来比照圣王坪,其中间高高低低,周围十二座山峰就像破蛋之齿,天上下雨、地下流水,这样天也破了、地也破了。阳城的老祖先就以圣王坪的形状为原型,编出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古人编神话故事很主观的。盘古是神话人物,真人就是伏羲。由此证明开天辟地就发生在阳城。在待落岭的西侧有个娃娃崖,传说就是女娲造的人。《淮南子·览冥讯》曰:“往古之时,四极度,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说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也发生在阳城圣王坪。圣王坪的南门河全都是五彩石,女娲炼石补天就在此处。天柱被共工撞断后,女娲割了乌龟的四只脚把天的四极给撑起来了,鳌背山就是故事中所说的乌龟。杀黑龙也在此处,阳城有座山叫东西山,横亘于昆仑丘,此山要比其它地方高,远远看去真像条龙被捆住一样。所以说远古时期的神话故事全出在昆仑丘,就是阳城人的老祖宗编的。济源的邵原镇已把“中国女娲神话之乡”的牌匾挂起来了,两年之内阳城要把国务院颁发的“中华神龙”的牌匾挂起来。
神异昆仑之七:龙虎凤龟四灵兽。《礼记·礼运》载:“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四灵兽,中国人妇孺皆知,这也是种文化。龙指昆仑丘,虎指不周山,凤指凤凰台,龟指鳌背山,即龙虎凤龟四灵兽原型山体都在昆仑丘。《礼记·曲礼上》载:“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吴志·胡综传》曰:“四灵既布,黄龙处中。”意思就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都布置好了,黄龙即皇帝在中间,也就是伏羲,中间即伏羲的诞生地,所以说这个地方神异。
神异昆仑之八:西王母故里。西王母,一般来讲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其实真有其人,就是伏羲的母亲华虚氏。《补史记·三皇本纪》记载:“太昊庖牺氏,母曰华虚(胥)。” “华虚”即伏羲之母,因位处天台西山,故取谐音“西王母”。伏羲在圣王坪称王后,其母随伏羲搬到此,住在圣王坪的南门。还有一个重要的证据能够证明西王母曾经生活在圣王坪,《西次三经》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大荒西经》记载:“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意思是说西王母头顶五彩羽毛,长着老虎的牙齿、豹的尾巴。在圣王坪南门,就矗立着一块儿如古书上描述的石头,当地人叫“骆驼问天”,实际上这块儿石头就是西王母的化身,也是昆仑神的化身。
神异昆仑之九:神都仙界天墉城。昆仑丘是神仙住的地方,中国的很多神话故事都是从这里编出来的。如《白蛇传》中白娘子在昆仑山盗取仙草救许仙,这里的昆仑山指的就是昆仑丘,因为中原人根本不知道有西藏。我们从许多记载中也可看出昆仑丘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海内西经》:“昆仑之虚……百神之所在。”《遁甲开山图》:“天下仙圣,治在柱州昆仑丘上。”《拾遗记》:“昆仑高出日月之上,从下望之如城阙之象,群仙常驾龙乘凤游戏其间。”昆仑丘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又叫天墉城,就是天上的城市、天上的帝都。
正因为昆仑丘神异和神奇,适合人类居住,才产生了许多神话故事,并流传至今。许多帝王在此居住,也产生了帝王文化,因此显得很神圣。
神圣昆仑之一:八千年帝都。《开山图》:“女娲没,大庭氏王有天下,五凤异色。次有柏皇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庖牺之号,自无怀氏以上经史不载,莫知都之所在。”我考证,从伏羲氏开始八千年前到炎黄二帝这三千年间,所有的帝王,我想应该是108代,因为中国人好说诸如108将之类的话,可能就是缘于108代帝王,都在圣王坪称帝,还在此建都。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这里有祭天台。古帝王每年冬至日的子夜时分都要在此祭天。祭天台就在圣王坪上瑶池的南边,那里有一处高地,其西北角有一个十米见方的小池,是燧人氏或伏羲氏时代人工挖的,叫宰牲池,主要宰羊,连同禾苗一起烧给上天吃,叫烧牲。祭天的地方叫天地元点,非常神圣。原始社会没房子,祭天的地方就是京都。另外还有个原因,《左传》记载:“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就是祭祀先祖、帝王的寺庙叫都。最早的寺庙已经没了,只有帝王的墓在此。帝王的墓在哪儿,哪儿就是京都。
北京天坛祭天是昆仑祭天的再转场
神圣昆仑之二:伏羲墓。瑶池的北边有个高台,那就是伏羲墓所在地,伏羲去世后就埋在圣王坪。风水堪舆称:“龙角地为最吉葬地。”伏羲就葬在圣王坪上两个龙角交汇的地方。
神圣昆仑之三:黄帝墓。黄帝墓在伏羲墓的南面,伏羲在龙头,黄帝在龙尾。《列子·周穆王》:“别日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之以诒后世也。”黄帝之宫,即黄帝之墓。在昆仑丘状似龙尾处,孤零零的山坡上有个人工挖掘的三四十平米的水池子,是黄帝祭天用的宰牲池,池子南边偏西点就是黄帝墓。《史记·孝武本纪》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峤山。”圣王坪的银洞坪就是黄帝炼铜铸鼎的地方,峤山就是昆仑丘的待落岭,都说明黄帝确实死在昆仑丘,葬在盘亭列嶂的龙须下垂处。
轩辕西台为轩辕黄帝祭天处,又为轩辕黄帝真身墓地。轩辕东台为炎帝墓地。东西两台间为炎黄结盟碑归藏处 。
神圣昆仑之四:百神所在。《海内西经》载:“昆仑,百神之所在。”从伏羲氏开始到黄帝之间,一百多古帝王都在这里。一般人不理解神怎么会是古帝王呢?古代的神就是古帝王,古书上记载的很清楚。什么叫圣?古帝王为圣。圣人的精气谓之神,古帝王就是神。帝王活着叫圣、死了叫神。《海内北经》载:“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北。”他们也埋在昆仑丘北,就是圣王坪。《大荒北经》载:“群帝是因此为台,在昆仑之北。”就是指一百多位古帝王,他们死了以后都埋在了昆仑丘。圣王坪到峤山,高的地方几乎全都是古帝王的墓。
一百多位古帝王生活在昆仑丘,埋在昆仑丘。这些古帝王活着的时候肯定会做些事,昆仑丘从伏羲时代就开创了中华文明。
昆仑颠从北到南排列有百余座浅丘,每两座浅丘内皆归藏有一位古帝王
下篇:中华民族从昆仑走来
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就在昆仑丘。先讲伏羲的诞生地。有人说伏羲生在甘肃天水,这不对。经过30多年的考古,天水并没有发现有伏羲的遗物和尸骨,这个地方是颛顼称帝后搞绝地天通后民族大迁徙,有一部分太昊部落的人到了天水,从那时才有了伏羲的后裔。定居后有纪念伏羲的东西,现在的人就误以为伏羲在那里生活。再说伏羲死在淮阳,也不对。有人以为伏羲在淮阳称王,死在淮阳,还建了一座高大的陵墓,叫太昊陵或伏羲陵,这是东晋或更晚以后的人搞的。因为伏羲时代淮阳还是一片盐滩沼泽地,古人是不可能在此生活和建都的。伏羲的形象为什么是人首蛇身,即人首龙身,都来源于昆仑丘。
源于昆仑丘的中华文明,在没有外力推动下,其进程同样会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恩格斯认为,有了阶级和国家有了私有制才真正文明了。美国的摩尔根认为,文字的出现应用,就是文明的标志。中国以北京大学为核心的专家则认为,青铜器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城郭的出现、有市场交易,就进入了文明。总之,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我们今天所说的和以上观点都不同。
原始科学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的首要条件与首要标志。唯物论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人类将永远处于蒙昧时期。所以,原始科学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原始科学指导下定居农业的发展,是原始科学出现以后的必然趋势。人类的发展总是由低级向高级,人的认知也跟着发展。人的肚子都填不饱,还谈不上文明,所以说文明的发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有了农业后,人们才能吃饱肚子。刚开始的农业没有科学指导,叫自栽式农业,这种农业养活不了多少人;后来伏羲通过推测,知道了历法、时间、时令,知道了何时种植和收割。人懂得了时间、时令,就是精神文明。伏羲是个大科学家。《史记》载:“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从他开始人们知道了东南西北中叫五方,也懂得了天地上下前后左右叫六位,以前的古人都没有这些概念。那时候人们对于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都处于浑沌状态。《系辞下》曰:“古者庖牺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伏羲通过对八卦就是北斗星的八个方位的推演,推出了八个节气: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系辞上》:“八卦相荡,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八卦绝对不是后人传说的算命测字的。
昆仑丘远古农耕遗迹次生糜子
伏羲推演了太极八卦。书本上记载的是“河出图、洛出书、伏羲造八卦”。河就是黄河,黄河里出了一匹马,马上驮了一幅图,这图就是太极图;一只乌龟从洛水里出来,龟背上驮了一本书,就是洛书,当然这都是假的。但伏羲推演太极八卦是真实的,他是怎样推演的呢?这里要强调一下,阴阳太极图或双鱼图,不是古代人说的,而是明朝有个叫赵卫乾的道士在书中提出来的。其实正确的应该是伏羲推演的天地双龙太极图,叫推演太极图,因为它是动态的,就是八千年前天上的北斗星即天龙在天空不停地转,当转到最高的时候,与地上的昆仑丘即地龙同时一个龙头朝东、一个龙头朝西,那么天跟地一合,就合出一个太极图来。这就是伏羲推演太极图的整个过程,不是看出来的。现在的北斗星和昆仑丘已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天文岁差,不能再推演。这也可以证明伏羲生于八千年前的昆仑丘。
天龙地龙双首相合示意图
天龙地龙首尾相合相分相错示意图
太极真图
俗太极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