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学从《诗》入手,认为《诗》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四种作用:一是“可以兴”,由比喻而联想,可以激发人的情感意志;二是“可以观”,由多种生活情境,可以考察社会风俗盛衰;三是“可以群”,利用切磋诗义,增进情谊;四是“可以怨”,利用讽刺的形式,批判不合理的政治。《诗》对个人的品德修养和人际交往都有重要作用,孔子不仅要求记诵,而且要求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应用。
书
《书》又称《尚书》,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春秋时有不少古代历史文献流传,如《夏书》《商书》《周书》等,孔子重视历史文献,“好古敏以求之”,收集编撰,《史记·孔子世家》说:“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谬,编次其事。”他所选取的材料,都符合垂世立教示人规范的政治标准,目的是学习先王之道,特别是恢复文武之道。
礼
《礼》又称《仪礼》,孔子认为,礼是立国之本。他说:“夫礼,先王以承天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不仅要学会礼的仪式,更重要的是理解礼的精神实质。
乐
《乐》是各种美育教育形式的总称,内涵广泛,与诗、歌、舞、曲密切结合在一起。在社会生活中,乐与礼经常配合发挥作用而为政治服务;对个人来说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形成高尚的品格,对社会来说,使人性情宽和朴实,帮助移风易俗。孔子不仅爱好“乐”,对“乐”有较高的修养。他赞扬古代的韶乐,反对流行歌曲郑声。他强调乐的道德标准,重视乐的社会效果。
易
《易》又称《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周易》由阴爻阳爻两种基本符号配合组成八卦,象征八类事物(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再将八卦两两相重组成六十四卦,象征各类事物间的关系。《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原点;是开启中华民族智慧的哲学经典。
春秋
《春秋》孔子68岁自卫返鲁,有了阅读鲁国档案材料条件。他据鲁史记、周史记等史料而作《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历史。《春秋》记载领悟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等方面的材料,共1232条。作为历史教材,是一部提纲挈领的教学大纲。由于记事简略,言辞古朴,后人为学习的方面进行了阐释和补充,成为《传》。《传》流传至今有三部,即《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合称《三传》。《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孔子教学内容有三个特点:其一:偏重社会人事。他的教材都是属于社会历史政治伦理,注重现实的人事,而不是崇拜神灵。其二,偏重文事。他虽要求从政人才文武兼备,但在有关军事知识技能的教学居于次要地位,孔子本人善于射御,对军旅之学也能精通。其三,孔子并不轻视科技和劳动生产,他要求君子要有志向,要修己安人,忧道不忧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