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村土布第三代传承人崔雪琴
原村土布博物馆内织娘照片墙
游客在原村土布博物馆体验纺线
游客在原村土布博物馆参观
原村织娘正在进行纺线工序
原村织娘正在整理织布机上的线
原村两位织娘正在进行掏头工序
原村织娘正在进行织布工序
原村土布服装展示
原村土布床品展示
崔雪琴: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村土布第三代传承人,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创始人,河北省第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荣获“感动省城十大人物”、“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和“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称号,并参加了2021年2月25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表彰总结大会。
她传承千年纺织文化,继承母亲、外祖母两代老艺人的纺织技艺精髓,创办了河北省首家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社——赞皇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16年间,她不仅让当地几近失传的传统手工纺织技艺得到传承,让1000多名农村妇女走上了脱贫致富路,还通过创新工艺5次走出国门,登上世界舞台,引发国际时尚界的高度关注。
2022年3月23日,我来到位于太行山脉中段东麓的赞皇县,走进赞皇原村土布文化产业园,见到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赞皇原村土布第三代传承人崔雪琴。上午,她带我参观了原村土布博物馆和原村土布研发基地。下午,我对她进行了专访。
中红网郑斯维:崔老师,您获得这么多殊荣,对此,您有什么感想?
崔雪琴老师:荣誉对我来说是动力和压力。荣誉不是我的,是所有织娘的,我只是替她们领了一下。下一步该怎么走?我会变压力为动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织娘们一起努力,一起奋斗,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中红网郑斯维:崔老师,为什么叫原村土布?原村是一个村吗?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崔雪琴老师:“原村”不是村,她是一个品牌,是一个非遗产品,寓意是用原始工艺生产“原汁原味”的土布。上午你在博物馆看到的所有床品、服装、围巾、包包、字画都是用手工纺线、手工织布、一根根纺出来,一梭梭织出来,一针针缝出来的。而今都已经荣登大雅之堂。它走出国门,有了国际范儿,依旧跳动着乡村血脉,散发着五谷芬芳。
中红网郑斯维:土布生产出来十分不易,用土布做成各种成品更需精心设计,请问您们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崔雪琴老师:土布生产出来,从纺花到织布需要72道工序,太不容易了,所以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大胆创新工艺,让非遗文化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我们的设计理念是:简约、质朴、民族风。
中红网郑斯维:崔老师,创新工艺后的土布和过去的土布有什么不同?
崔雪琴老师:你看,做成睡衣的土布,非常轻薄,与皮肤接触,如羽毛般轻柔,让生存压力下紧绷的身体瞬间放松;做成衣裙的土布,非常时尚,根据衣服的款式用不同的纹理织成,直线的、斜线的、波浪纹的,无论是粗犷还是娟秀,都彰显着国际范儿;做成床品的土布,非常亲肤,一改过去的粗和硬;做成各种各样工艺品的土布,非常精致,以布的纹理和品质,闪耀着动人的光彩。创新后的土布并不“土”,它细腻、温暖,它和自然、人类的生命联系在一起。
中红网郑斯维:崔老师,您是什么时候开始传承土布手艺的?传承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
崔雪琴老师:我是2006年开始传承土布手艺的。说到传承的初衷和目的,得从我的姥姥说起。
我的姥姥王红玉是抗战时期村妇救会主任,一天能织三尺布,是三里五乡的纺织能手,获得过县里“织布状元”称号。姥姥还是支前模范,在抗战时期,她带领村里的妇女纺花织布,给八路军做军衣军鞋。姥姥还手把手教给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织土布,用织出的土布换来小米、玉米等粮食。那时,别村的人都饿肚子,唯有姥姥村的人能维持一家温饱。
我的母亲秦喜晨自小受姥姥的影响,不仅学会了纺花织布,还学会了裁减衣服,不但本村,就连邻村的也经常来找她裁衣服,她从不说二话,也从没收过一分钱。母亲经常跟我说:“得把你姥姥的手艺传下去啊,丢了可惜。”那时,年轻的我还是想走出大山,走向山外的大世界,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母亲的话,就没放在心上。
2005年,我在石家庄市的服装生意赔光了。无奈,我两手空空的回到了老家,一连十几天,我躺在床上不说一句话。母亲知道我遇到坎儿了,语重心长的跟我说“闺女啊,回来吧,你看咱村里那么多妇女老人都没事干,天天坐在家里受穷,你回来带着大家一起干吧,纺花织布,把你姥姥的手艺传下去。”这次我真的动了心,我听了母亲的话,我传承了姥姥最引以为傲的手艺。
2006年,我借钱收购了7架手摇纺车、5台木结构织布;2007年,我克服了千难万难,在一个废弃的四合院里,创办了赞皇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吱吱呀呀”“咣当咣当”……终于大山里又响起了消失已久的织布声。
中红网郑斯维:听说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成立了,三里五乡的农民纷纷找上门来,上到80岁的老奶奶,下到20多岁的大姑娘小媳妇,参与者众多。对此,您采取了哪些措施?
崔雪琴老师:合作社开办了免费致富培训班,重点传授土布纺织技术。学员不分年龄大小,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学习种棉、弹花、纺线、染色、织布、缝制服饰等技术。学习结束后,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到公司上班,也可以在家承接公司外包加工项目,真正实现不离土不离乡,在家门口上班就业。
为了进一步扩大发展规模,也为了让更多的山区贫困农民走向富裕,2008年12月,我在合作社的基础上,投资500万元成立了赞皇县雪琴棉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实现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品”的混合一体化扶贫发展模式,让留守妇女、贫困家庭妇女均年收入达到1.8万元。
中红网郑斯维:崔老师,您们是如何打造推广“原村”这个品牌的?
崔雪琴老师:在传统工艺不变的情况下,与当下接轨,提升品质,以质量求生存,以品质求发展。2017年,我们建立了外贸部,先后参加了德国法兰克福家纺展、比利时弗拉芒国际贸易博览会。后来还受意大利国家时装商会名誉主席马里奥·博赛利邀请,登上了米兰国际时装周。现今原村土布家居系列产品已经走入德国、意大利民众的家庭。
中红网郑斯维: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您是如何扩大帮扶对象,实施产业扶贫,让更多贫困群众得到实惠的?
崔雪琴老师:脱贫贫攻坚战在全国打响后,公司与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341人签订脱贫协议,每人每年直接给予1410元扶贫帮扶款。同时,公司委托志愿者主动排查落实扶贫政策后仍然有困难的家庭。对13户困难家庭,公司与村委会、贫困户三方签订了帮扶救助合同,根据家庭情况的差异,每户每年给予600——1000元不等的救助款。
依托土布事业,2019年6月,我们建立了赞皇县太行原村扶贫文化产业园暨原村非遗文化产业园。紧跟着,又建立了赞皇县农产品展销馆,并以附近的农业生态旅游采摘基地为辅点,将产业园打造成了一个以旅游观光、吃喝玩乐、健康养老、生态休闲、购物消费为一体的扶贫基地。产业园运营一年来,累计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帮助山区贫困农民累计销售农产品200余万元。
中红网郑斯维: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已经由一个手工家庭作坊发展成为手工纯棉土布生产、加工、研发、销售、旅游、文化为一体的规模化企业。您认为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崔雪琴老师:责任和感恩。责任,是一个沉重的字眼,悠悠数千年,一份份责任像接力棒一样被传承,一代代风流人物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责任这个沉重的背包。如今,作为传承人、我愿意传递这个责任。没有责任,就实现不了梦想,就做不成任何事情。我一直记着当初母亲对我的嘱托,始终把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当做自己的责任。因为责任,我的内心更加坚定,我的步伐更加稳定。另外,我还要感恩。感恩父母,没有父母就没有生命;感恩织娘,没有织娘就没有原村土布;感恩当初借给我钱的人,没有当初借给我钱的人就没有原村土布合作社;感恩各级政府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感恩所有的人。
中红网郑斯维:崔老师,您注重过程还是结果?
崔雪琴老师:我注重过程,结果无所谓。我让周围6个乡镇17个村1000多名贫困妇女参与其中,改变了生活,这个过程我最喜欢。当初有1台织布机,现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钢木织布机350多台,我很自豪。这其中有多少辛酸,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享受这个过程,因为那是你独一无二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