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皓,乐平市洪岩镇乡贤名士,洪岩镇岩前村人,北宋著名爱国重臣,在南宋时出使金国,被困冷山15年依然矢志不渝、潜心传播中原文化、著传世之作《松漠纪闻》,为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作出积极贡献。
▲洪皓塑像
▲洪皓画像(徐莺凤作)
一、洪皓的爱国精神故事
洪皓(1087~1155),作为众多出使金国的南宋使臣之一,洪皓同他人一样,面临着飞蛾扑火的悲壮命运。而洪皓的不朽之处,是他充当了传播文化的使者。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攻陷北宋首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掳获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及宗室贵族3000多人北返。同年,宋徽宗第九子、钦宗的弟弟赵构即位,是为南宋高宗。宋高宗即位以后,为请求金返还宋徽宗、宋钦宗二人,反复向金遣使求和。在当时的情形下,出使金朝如探虎穴,很少有人能够活着回来,因此,身居高官要职的贵族都不愿意出使。
此时的洪皓,因上书谏阻宋高宗移肆建康而被高宗召见,并被任命为大金通问使出使金国。洪皓深知出使的危险,但他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愿意为国分忧,遂慨然应允。
▲洪皓出使金国(徐莺凤作)
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洪皓启程赴金,结果和其他使者一样,被金人扣留。金朝权臣完颜宗翰要求洪皓到金廷操纵的伪齐刘豫政权去当官,洪皓严词拒绝说:“万里衔命,不得奉两宫(宋徽宗、宋钦宗。——编者著)南归,恨力不能碟逆豫,忍事之邪?留亦死,不即豫亦死,不愿偷生鼠狗间,愿就鼎镬无悔。”完颜宗翰听后大怒,下令将洪皓推出去斩首。但金国的一位贵族完颜希尹挺身而出,为洪皓求情,留住了洪皓的性命,于是,洪皓被送至冷山(今黑龙江五常县境内),也即完颜希尹的家乡,直至1143年。
二、摒弃隔阂,传播文化
洪皓得以在东北传播汉文化,并最终成为“南北文化传播的使者”,最关键的人物是完颜希尹。完颜希尹是金朝的开国元勋,战功赫赫。但他并非一介武夫,他还是女真族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人,女真大字就是他奉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命仿照契丹文和汉字造成的。
完颜希尹看中了洪皓的胆识和才能,不仅在洪皓因抗命而命悬一线时保住了他的性命,还让他做自己8个儿子的老师,并对他礼遇有加。对完颜希尹的邀请,洪皓这次不是严词拒绝,而是欣然接受,并在后来的“工作”中尽职尽责、兢兢业业。
洪皓因为要教书,经常会出入完颜希尹家中。完颜希尹时常同他讨论军政国事,并很重视他的建议。完颜希尹要协助金熙宗制定礼仪、制度,故多与洪皓一起商议。洪皓“学有本源”,又在官场上生活多年,十分熟悉中原的典章制度,对完颜希尹推动的改革影响很大。金熙宗的政治制度改革,不仅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皇权统治,而且对于提高女真族的文化水平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对于教学,洪皓也尽心尽力,几年之内,这些女真子弟都能用汉文评古论今、写诗作画了。其中,完颜希尹的长子彦清最为出色,洪皓在写给他的诗中称赞他“少年已见镃基好,他日应为将相期”。在另一首诗中,洪皓称赞彦清“谏父止戈已可嘉”,可见洪皓在对女真贵族子弟的教育中注意渗透“止戈”思想,而至少彦清已经接受了这一思想,这对南北和平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洪皓在东北的生活十分凄苦,甚至经常要用野菜充饥,还要自己动手上山砍柴。隆冬时节,大雪封山,无法上山砍柴,他只好四处奔波,拾取牛粪和马粪来取暖。在与普通劳动人民的接触中,洪皓主动教授普通群众的子弟读书。洪皓同女真人民上山一起剥来洁白柔软的桦皮,晒干当纸用。又凭着记忆,在桦皮书页上默写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全文作为课本,教授村人子弟读书,这就是有名的“桦叶四书”。
▲洪皓授学金国人(徐莺凤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