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中华教育>>正文
千古圣贤——孔子篇(组图)
2022-04-14 13:39:11
来源:多闻书院
作者:多闻蒙学堂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在经济上,土地私有已得到确认,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变革;在政治上,周王权衰落,新势力兴起,礼坏乐崩,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上,传统观念已经动摇,新的思想在萌芽,“人道”思想、“民本”思想、“尚贤”思想都有所发展。时代的变化给孔子的思想带来了深刻影响。

    年少至于学

    孔子生在一个有贵族血统的家庭,父亲孔纥,生于春秋时期宋国栗邑,是周代诸侯国宋国君主的后代,71岁时生孔子,孔子3岁父逝,随母颜徵在迁居曲阜阙里,家教中重视礼仪之教。

    孔子生活贫困,促使他较早为谋生而做事,因此学会很多种本领。他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从小地位贫贱、所以干过很多杂活。但贫贱生活的磨炼并没使孔子萎靡不振,而是促使他从小就树立了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孔子曾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他把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当枕头作为极大的乐趣,而把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当作过眼浮云。

    青年时期,他在季氏门下当过委吏(管理仓库),还当过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聪敏好学,幼年就把小碗小盘之类作为祭器,做练习礼节的游戏,稍大,对于周礼、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当时称“六艺”),也都无所不学。

    十七岁时,孔子的母亲逝世。之后,他开始独立地生活,仍孜孜不倦地学习,因为他懂得,自己并不是一个生而知之的人,而是需要通过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才能求得学问的。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意思是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为师的人,我选取他的优点学习,看出他的缺点则加以改正。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学,但也特别注重向别人请教,一遇到不懂的,就问别人,这就是所谓“每事问”(《八佾》)。

    他一生都提倡多闻多见,认为多闻可以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见可以都记在心里,奋发求知,力学成才,博通多能。

    中年立命于因材施教

    大约在公元前522年,孔子30岁时,正式招生办学,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招收的学生对年龄、出身不予限制,他这种“有教无类”的思想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满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是历史性的进步。

    他一面为师,一面继续学习,为了教学需要,他对历史文献进行整理研究,编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大约在40岁的时候,他形成了自己的学说,创办儒家学派。

    半百弃职出走列国

    大约50岁时,孔子获得从政机会,为中都宰,颇有政绩,后多次受到提拔,曾参与国政三个月,因与执政者意见不一,终于弃职出走周游列国,一面进行政治游说,一面进行教育活动,先后到过卫、陈、宋、曹、郑、楚等国,奔走14年,只在陈、卫稍受礼遇,其他都是冷遇,甚至遭到武力威胁和围困,在累受挫折的情况下,他仍不消极,讲诵弦歌不衰。

    年老继以诲人不倦

    68岁时,孔子受礼返鲁,被尊为国老,继续以“诲人不倦”的精神讲学。他的弟子先后累计达到3000人,其出72贤士,包括我们所熟悉的颜回、子贡、曾参等。

    公元前479年,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病逝,许多弟子服丧3年,甚至个别长达6年之久,表现出师生深厚的情感。

    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论语》,《礼记》中也保存着较多的相关资料。

    教育的作用

    中国自夏、商、周以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礼记·学记》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思是古代的帝王建设国家和统治人民,都是把教育和学习放在首位,孔子继承了这种优良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

    教育对政治的影响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他在前往卫国的路途中,与弟子讨论到这个问题。《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 ‘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里说的就是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重要的条件,即:首先是“庶”,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是“富”,要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再次是“教”,要使人民受到政治理论教育,知道安分守己。

    这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相互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成效。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反对害民的苛政。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他强调以教育作为实施的基本手段,要宣传忠君孝亲、奉公守礼,这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特别是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候,不宜只用强制性的刑法,而应加强感化性的礼教。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对人民进行政治伦理说教,转变人民的思想,有助于国家社会进行自上而下的整顿,朝着恢复周礼的政治目标前进。

    教育对人的影响

    教育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建立在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的认识基础上的。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关键性作用持肯定态度。

    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一理论,“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孔子指出了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从此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突破,成为人人可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孔子的教育主张

    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的差别。从“习相近”的观点出发,孔子认为人要发展,教育条件是很重要的。

    人的一生中任何发展阶段教育都是重要的,哪一个阶段缺教育,哪一个阶段就要落后以至于发生偏差。特别是人的早期教育,为以后发展奠定基础,尤其重要。他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为之常”;他还主张;人应当终身不断地受教育,这样才使知识的掌握和道德的修养不至于停顿、倒退。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孔子通过对总结学习经验的总结,提出了完整的终身教育规划。

    他也认为人的生活环境应受到重视,要争取积极因素的影响,强调居住环境的选择,“里仁为美”,强调社会交往的选择,主张“就有道而正焉”,意思是跟有道的人接触从而也能匡正自己。这种教育主张对我们现代社会依旧有深远的影响。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提倡将“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有教无类”原意是什么?历来就有不同的理解,关键在于对“类”作何解释。东汉马融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梁朝皇侃说;“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他们都把“类”解释为“种类”。

    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的意思,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孔子广泛地吸收学生,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只要本人有学习的愿望,主动奉送10条肉干以履行师生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孔子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成分复杂来自不同阶级和阶层。大多数出身于平民,如身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穷困至于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居室蓬户不完上漏下湿之原宪,父为贱人家无置锥之地的仲弓。也有个别商人出身,如曾从事投机贩卖的子贡。还有少数出身于贵族的,如鲁国的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宋国的司马牛等。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

    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孔子对贵族统治者实行不人道的奴役和剥削、造成人民贫困不能安居的状态存在不满意;他谴责“苛政猛于虎”,要求适当照顾人民的利益,消除苛政,避免贫富两极分化,改变动乱的社会现状。但是他又认为,自夏、商、周以来一些基本制度,如氏族宗法制、贵族等级制等,是经过历史考验的,不应该改变。

    孔子在政治上“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他以古代圣王典范来改造社会,继承西周“敬德保民”,主张采用德政。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认为,能施行德政,就会像北斗受众星拱卫一样,受到人民的爱戴。德政是依靠人来实施的,改良政治就应当“举贤才”,把平民中的贤才推举出来,使百姓信服。但贤才并非天生而就,而是平民之中的士经过教育提高,才成为有道德有才能可从政的贤才,也就是君子。

    孔子对弟子子夏明确提出过培养要求:“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对君子的品格,他特别重视。《论语》中谈到君子有107次之多,如《论语·宪问》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从对话可看出,君子的品格可以归到两个方面,即对己要能“修己”,对人要能“安人”,以至“安百姓”,“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修身养性是从政人的先决条件。

    孔子对君子强调三方面的修养要求,“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三个方面的修养都非常必要,这种培育人才的路线,就称为“学而优则仕。”此话虽是子夏所述,但确实代表了孔子的教育观点。“学而优则仕”包容了多方面的内涵:学习是通往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孔子对“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平民,先有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贵族子弟。”他主张选先学习礼乐的人,他鼓励学生们:“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孔子培养一大批弟子,大多或早或迟地参加政治活动,他们“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

    教育内容:《六经》

    孔子所要培养的从政君子,是有道德有文化,既要德才兼备,又要能文能武。为了实现这种教育目的,他有选择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吸收采择了有用的学科,又根据实现需要创设新学科,虽袭用“六艺”的名称,但所传授的学科做了调整,充实内容编订《六经》。

    《论语·述而》所记载有学生介绍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谓“文”主要是西周传统的《诗》《书》《礼》《乐》等典籍,而品行、忠诚和信实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他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论语》中有多处记述,如“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史记·孔子世家》也说:“丘治《诗》《书》《乐》《易》《春秋》。”这些材料可以说明,孔子进行研究并编成教材有六种:《诗》《书》《礼》《乐》《易》《春秋》。

   

    《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春秋时流传诗歌甚多,孔子收集而整理之,编为教材,存其精华305篇,概称300篇,其特点是思想内容纯正无邪,合乎周礼。诗有风、雅、颂三种类型,分列三部分。

    风,包括15国的民歌,反映各地区平民和贵族的风尚和习惯,抒情诗居多;雅,西周宫廷的诗歌,反映多是贵族生活与政治情况;颂:庙堂的诗歌,内容为歌颂祖先功业,格调庄严肃穆地祭祀歌词。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健康新疆,从娃娃抓起(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健康新疆,从娃娃抓起(组图)
·特稿:严东泰:加减乘除,算不尽的大爱柔情
·特稿:武进教育援疆“全链帮扶”:让每一名孩子都上得起学,上得好学
·特稿:奉献社会献青春 传播网络正能量 ——记“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候选人付立鑫先进
·特稿:四川华蓥:书法进校园 翰墨沁童心(组图)
·特稿:诵中华经典 建书香校园(组图)
·特稿:“五四”青年节北京石景山区教育系统开展离队建团主题教育活动(组图)
·特稿:世界读书日:《弟子规》课本剧比赛“与经典同行·绘人生底色”(组图)
·特稿:扎兰屯市中小学校:传唱经典歌曲·传承优秀文化(组图)
·特稿:赏读《唐诗三百首》中的杜甫诗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千古圣贤——孔子篇(组图)
千古圣贤——孔子篇(组图)
“向海图强”大阅兵!(组图)
特稿:“向海图强”大阅兵!(组图)
突围,突围,再突围一一新四军军部电台台长在皖南事
朱冬生:突围,突围,再突围一一新四军军部电台台长
特稿:突围,突围,再突围一一新四军军部电台台长在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褚子育一行来泰调研(
1954年西湖迁墓,毛主席特指不许迁移岳飞墓,说出原
周宗胜、罗丽娟:福建省连城县姑田镇:“红军在姑田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