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洞是庐山的著名景点,位于锦绣谷南端的“佛手岩”下。洞高、深各约10米,幽深处有清泉下滴,名为“一滴泉”。洞壁有“洞天玉液”等石刻题词,洞中央“纯阳殿”内置吕洞宾石像,传说他就是在此修道成仙的,每当云雾缭绕之时,洞内仙气飘飘,令人神往。清朝时这里被改称为仙人洞。毛泽东的著名诗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更是使仙人洞名扬四海。
“月门远眺觅仙踪,满目空蒙几座峰。览尽云飞终不渡,可怜蟾石千年松”。站在仙人洞前的蟾蜍石上,顿觉“纵览云飞”、“豁然开朗”。仙人洞外乱云飞渡,右侧的观妙亭下有一块游仙石凌渊突出,奇险无比,站在这里可以观赏锦绣谷全景。骤降回头方觉险,原来峰峻与天高。
导游介绍说:这里是庐山的胜景之一。我对此兴趣不大,而是就江青同志“庐山仙人洞照”问题展开了思索。经仔细对照与推敲,认为这张照片的画面,应该是站在仙人洞前的石栏边,背对着仙人洞,脸侧向锦绣峰上的御碑亭,拍下的一个镜头。至于仙人洞本身,在照片上是毫无踪影的。相片的主角不是松,不是亭,是相片中大部分空白处那淡淡的云海,在白色的曲折的云涛之中隐隐的有几团黑色的稠云,像海中的洲岛。严格讲来,这张样板照的名子,应该叫“在仙人洞前望锦绣峰”才合乎实际。然而称之为“庐山仙人洞照” 也未尝不可,毕竟是一张具有时代性、特殊性的照片。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来这里游览并赋诗云:“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四时红紫匝地,花团锦簇。又如宋代诗人孔武仲所吟咏:“江城三月芳菲尽,浅紫深绯到谷中。最是庐山佳丽处,我来萧飒已秋风。”锦绣谷就多了几分文气文脉,谷中千岩竞秀,万壑回萦,断崖天成,石林挺秀,峭壁峰壑,有的如雄狮长啸,有的如猛虎跃涧,有的似山猿攀登,有的似仙翁盘坐,个个仪态万千,栩栩如生,一路景色如锦绣画卷,令人陶醉。
而庐山“仙人洞”真正出名,我觉得就应归功于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的夫人江青。她的这一张极为有名的“仙人洞照”上有毛主席题诗,从而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也引起了世人的瞩目。这首《——为李进同志题庐山仙人洞照》诗的内容是: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体会到了毛主席面对严峻局势的从容不迫,沉着镇定。从中可以领略到作者“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悠闲自得的超然风度。亦实亦虚,虚实结合,从写意中取寓。给人以无限的想像空间,甚至于激起读者汹涌澎湃之激情、临危不惧之遐想。正是有着这超然的气魄和智慧,才能将前苏联与美国两个超级大国玩弄于手掌之间,巧妙利用通过博弈所赢得的空间化解了许多危机和国内纷争,为新生的共和国赢得了自信。从此庐山仙人洞更加扬名中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诗中的李进即是江青,这张“仙人洞照”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曾印刷了千百万张,全国上自庙堂,下迄溷所,几乎悬挂殆遍。一时,人成为样板人,洞成了样板洞,可以称之为圣物。不过,“文革” 期间我才上小学,对这件事也是后来读史时才慢慢知道的,而这张照片的印刷品我现在就收藏了一张。
仙人洞旁有“御碑亭”,里面竖了一块大石碑,御碑上刻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著“周颠仙人传”及“颠仙诗”。这是朱元璋为纪念帮他打下江山的一位仙人周颠而建造的。董必武老对此有疑,在《初游庐山》一诗中说:“如许周颠遗迹在,访仙何处至今疑。”但不管是真是假,毕竟是一处胜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