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摘自文化艺术类芝麻团 推荐的楹联:“万里漂洋,一代楷模白求恩;全心奉献,千秋英烈张思德”。救死扶伤不远万里来华为抗日,排忧解难因何一生出国又献身。
第一个将白求恩的事迹向海外传播的人,是新加坡华侨记者黄薇。噩耗传来,在重庆的黄薇含泪写了《悼念白求恩大夫》一文,发表在1939年12月4日的重庆《新华日报》上。她写道:“为了纪念这位可敬的国际朋友,我们必须加强团结,抗战到底,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将日本强盗的头颅和鲜血,祭献于我们伟大国际友人的灵前!”
诺尔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1890~1939),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产党。德、意法西斯支持F·佛朗哥发动西班牙内战,他于1936年冬志愿去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援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1938年3月,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延安。同年6月进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带领流动医疗队活跃在山西、河北两省。他总是不顾危险,亲临前线,就地施行医疗手术,从而大大减少了伤病员的死亡,挽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同时,他还帮助方兆元等八路军医护人员提高医疗水平,为部队培养了一批合格的医护工作者。他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从而赢得了根据地的干部、战士和老乡的尊敬和爱戴。在共同的战斗中,白求恩也对八路军和根据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一次手术中,他的手指不慎被割破而遭感染,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他的形象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1939年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题了挽词“学习白求恩的国际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还为白求恩题写挽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1941年,毛泽东又将此题词书录给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并于39年12月21日写了那篇人人知晓,并“流传千古”的名篇《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中国共产党员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1940年4月,在河北省唐县军城南关建立了白求恩墓。晋察冀军区决定将军区卫生学校和模范医院分别命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1952年,白求恩的灵柩迁入石家庄烈士陵园。被评为双百人物。
我们是背诵着毛泽东同志的老三篇长大的一代,对《纪念白求恩》耳熟能详,对“白求恩”这个名字更是充满深情。他是一个斗士,穿草鞋,吃咸菜,白求恩融入八路军战场生活的一个个缩影,给医护人员这样的启迪:融入军营接地气,才能更好地服务官兵。在我眼里,那白发秃顶的白求恩已经被还原为年轻英俊的诺尔曼。我终于明白了这是一个生来就具有使命感的不同寻常的伟人:他的生命和技术,他对弱者的同情心,他的救人壮举,他的献身精神,超越了个人的瑕疵,超越了他的信仰出身,是人类博爱的表现,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永恒!
张平凯将军喜好文学,早年曾有挽白求恩联:“志在东山作无产阶级伟大战士辛勤劳累视等闲;影留异国展国际主义英雄形象舍身取义语无间 ”。白求恩精神将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并作为人生道路的“指南针”,指引着我们沿着践行白求恩精神的道路前行,让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的思想和甘于奉献的传统世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为让更多的人读者了解白求恩的最后辉煌和伟大风范,爱之大兮,情必深焉。傅斌儒先生挽著名胸外科医师白求恩联:
“不辞万里援中国,赤诚热血白衣。疗刀逼视日军罪孽,救死扶伤,妙手回春,舍己为人。送多少英雄,重返沙场惊寇胆。感泽东,一言九鼎纪仁德;虽迈五旬亦壮心,废寝忘餐巡诊。绝技更求医术精深,无私忘我,鞠躬尽瘁,以身殉职。支垂危病体,犹叮将士灭豺狼。教华裔,百代千秋念义恩”。
在中国人民心中,白求恩精神已经成为一种风范、一种楷模、一种准则、一种传统,已经融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美德,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相信,白求恩精神必将成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