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淞沪抗战不是孤立的偶发性事件,而是东北“九·一八事变”的延续。红色火线划破长空,血刃塞途的战争情景,历历在目。蔡廷锴等人向全国发出通电,表示守土有责,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为救国保家而抗日,虽牺牲至一卒一弹,绝不退缩。3月2日通电全国,表示决本“弹尽卒尽”之旨,不与暴日共戴一天。日军经过十九路军严重打击,侵占上海的阴谋终不能得逞。
2月11日,野村曾对西方记者吹嘘说:“日军在吴淞踏平华军濠沟之日,为时不远。请诸君拭目相观,届时即可结束华东之抵抗。”当天下午,日寇一面出动飞机在闸北投下大量燃烧弹,同时用大炮轰击,一面向蕴藻浜、曹家桥一带进攻,并不断增援,第十九路军守军猛烈抗击,最后展开肉搏战,毙敌数百人。至晚7时,将进犯之敌全部击退。战后,记者在战地采访中曾写道:“两军相持月余,几无一完整房屋,沿途断垣焦土烬物堆积如阜。”
5月5日,日本就与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一·二八”事变结束。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是我国对日作战从未有过的大捷,这次战役意义重大,既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精神,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日热情,同时,还对以后的全面抗战产生深刻的影响。蔡廷锴也因指挥淞沪抗战功勋卓著,被海内外誉为“抗日名将”、“民族英雄”。英雄多少身后亊,身先士卒鼓英气,万代千秋留美名。原19路军军长蔡廷锴亲自为当年是他的部下参加淞沪抗战的梁佐勋少将撰写的挽联最为感人:“十九路杀敌成名,壮哉一战苏万众!帅家门捐躯报国,悲乎孤冢炳千秋”。
从地域上看,两个事变,一个北,一个南,确实不好联系。况且当时日本人还没完全吞下东三省,怎么可能又在西方列强利益汇聚的上海主动挑起事端,难倒还嫌“九·一八”不够碍眼?但没想到还真的是日本人的阴谋,原因在于当时他们还没信心拿下东北全境,要在热点得地区搞点事出来,企图转移国际社会及中国人民的视线,方便他们在另一端东北下手。
1949年1月5日早上,蔡廷锴与郭沫若早餐时,谈笑风生,蔡将军请郭老赠诗。餐后,郭老立即挥毫写了一首诗:我与将军都属龙,甘拜人民在下风。愿飞在天作霖雨,愿见在田利圃农。龙今乃是中国魂,龙今不是帝王虫。自古有言龙善变,摇身变作小儿童。学习学习再学习,为民服务今发蒙。金鳞银角耀光彩,柱石蟠作劳农宫。吐将热血作火焰,保持万古红旗红。
蔡廷锴将军是一代名将,抗日民族英雄,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崇高爱国主义精神的军事人物,在海内外享有极高声誉的将军。蔡廷锴(1892-1968),字贤初,汉族,广东罗定广府人。行伍出身,由士兵一步一个脚印升为19路军上将总司令,凭的就是过人的战功,最出名的就是率领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后奋起抗击日军。使得世界上知道在东北不抵抗之后,中国还是有一批能打和热血的军人。后参与领导福建事变,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红军签订了《反蒋抗日的初步协定》,1934年1月因内部瓦解而失败。抗日中一度复出,因无兵而没有大的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对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抗美援朝中,他被推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并前往朝鲜慰问中朝军民。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在1932年那种全国上下一片惊慌惶悚的情境下,蔡廷锴将军率领十九路军,下定了为中华民族图生存,为中国军人争人格的决心。在上海仅以三万余众,打败了十多万日本军队的类似神话的传说,让中国近代的历史在他手下拐了个弯,把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彻底粉碎,震惊了中外,蔡廷锴将军、十九路军、三罗子弟的名字扬名世界。 5月16日,在淞沪抗战阵亡将士追悼大会上,群情悲愤,何香凝放声大哭,蒋光鼐当场吐血。6月,南京国民党政府授蔡廷锴青天白日勋章,委蔡为第十九路军总指挥。
祖国的好河山,寸土不让。踏上蔡廷鍇、将光鼐带领十九路军奋战的上海滩战场,拿起放得下的是个人的愿望,捧起放不下的是祖国的土壤。血洒淞沪,血凝聚在一起,就具有忠义的道,这种道,会在国家、民族危难时主动承担,这就是蔡廷锴敢孤军抗击日本侵略军,令日军不得不三易主帅的原因。使企图占领闸北的日军未能越雷池半步,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笔者心里便认定了这是一位有血性的英雄。以誓死抗敌的决心,在这场神圣的反侵略战争中,惊天地,泣鬼神,永载史册,千古留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