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多次利用楹联教育干部,祝福民众。这种把楹联文化成功运用于政治生活的做法,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特别是楹联工作者。
2014年3月7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参加了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山西代表团的审议,在谈及改善民生问题时,他借古论今,现场吟诵了多年前在晋祠考察时看到的对联: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 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
李克强总理还说:“我对‘乐事还同万众心’印象特别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为政之道,在于安民。他说:“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们的工作说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表示要“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上联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原谓乐声相和,后比喻志趣相同者互相响应。“千秋”形容岁月长久。“千秋节”,始于唐玄宗,为皇帝的诞辰(玄宗生于八月初五)。《唐会要•节日》:“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说等,上表请以是日为千秋节。”宋•赵彦卫说:“明皇始置千秋节,自是列帝或置或不置。”(《云麓漫钞》卷二)唐•白居易《策林一》有“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上联末句,即化用此语为“同人共乐千秋节”,表示千秋万代同人共乐。整个上联意谓志趣相同或气质相类的人,应互相理解,精诚团结,求同存异,与民同乐,与天下人同乐。
下联的“乐”,指快乐,欢乐。乐为长寿之源,故“乐不可无。”但又“乐不可极”,即喜乐、享乐不可过度。《礼记•曲礼上》:“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后指做事不可超出一定的限度。“乐事还同万众心”出自宋代文人蔡襄的七言律诗《上元应制》。应制诗指大臣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宋•苏辙说得好:“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武昌九曲亭记》)“乐事”,即欢乐之事。南朝•宋•范晔说:“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乐人者其乐长,乐身者不久而亡。”(《后汉书•臧宫传》)下联即化用此语,意思是说,乐既不可无,也不可极,而且要把自己的欢乐与万众的欢乐联系起来。因为人的快乐,独乐不若众乐,只有能分享别人快乐,且以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才是最快乐的人。
此联是清末太原举人刘大鹏为晋祠同乐亭题的楹联,亭建于乾隆初年,取士庶同乐,百姓同乐之意。按此楹联落款,该联作于“丙午岁夏四月乙卯”,即1906年。刘大鹏(1857—1942),清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但他怀才不遇,始终未入仕途,隐居于乡里躬耕农事、从事著述。对于乡梓文物古迹,尤为关注。一百多年后,这三十个凝聚了“乡居情、中国心”的汉字,通过新闻媒体,瞬间传遍全球。
山西省太原市社科院专家马剑东先生介绍,这副对联是晋祠同乐亭的楹联,同乐亭是晋祠中“亭榭第一”,位于胜瀛 楼西南。虽名“亭”,其实是一处院落,初建正房五间,厢房两间。晋祠集儒、道、释三教,这里最早为道士的居所。据民国《晋祠志》卷三《亭榭》载,同乐亭最初叫养蒙精舍,为道家所居。至乾隆二年(1737),乡贤杨二酉进士倡议捐修,遂合原有的药王祠、仓王祠,又增龙王祠为三王祠合祀。重建的同乐亭有殿三楹,亭五楹,花栏周布,并有暖阁、屏门,庭除宏敞,自成院落。
杨二酉作《同乐亭记》,把此亭比作兰亭和醉翁亭。他建同乐亭的初衷是奉祀三王,“以卫民生、储民食、养民 田”,然而由于同乐亭环境优美,清爽幽静,很快就成了里人的宴饮之所。“青山半落于席前,碧水环鸣于枕侧。清流映带,觞饮娱情。乐斯亭者,可以追昔贤,虽各乐其乐,人殊而事异,而乐以亭则同。”这便是同乐亭得名的由来,今为傅山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