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用的“起义”一词,仗义起兵的词义应该是中、小学生都懂,近日社会上却忽然生起争议,怪哉!有人坚持己见、慷慨陈辞,情绪激动,谅来难说之以歪理。然而“起义”暴动是否涉及动武,当作语源和语义发展的分析,以明真相。指军队反正,以从义师。一种含义是革命人民为反抗反动统治而举行的武装暴动;另一种含义是反动集团的部分武装力量或个别军人背叛所属的集团、投奔革命队伍。前一种起义是基本的、主要的含义。革命人民的起义大致有4种:奴隶起义、农民起义、工人起义、士兵起义。
“起义”这个双音节词近代的用法是指策动现有、或组织全新的武装力量“造反夺权”从而推翻统治,对于现政府的当权者,轻则拘捕审讯、重则就地正法或曰镇压。事成便是名正言顺的“起义”,事败则为“叛乱”。但亦有人会将彻底失败的“造反”定性为“起义”岂不怪哉。“起义”本来是“起义兵”的省文,兵是军队,不是一两个兵丁士卒。东汉末年董卓把持朝政、专横跋扈,倒行逆施,引发关东各州郡地方官举兵讨伐。《隋书•五行志》“入伙者数百千人,……欲举兵袭击乘舆。”夏人曰:“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夏桀是历史上的暴君,极其残酷。这个话意思是说,日子不好过啊,我们和你同归与尽啊!是夏版的“舍得一身刮,敢把皇帝拉下马。”这就是通常说的起义也。做王侯将相的人,是天生下来,就该是做王侯将相的命。权力是靠DNA传袭,陈胜吴广不信这个邪,所以他们在大泽乡起义后,打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真乃一呼百应。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口号主旨是,“等贵贱,免粮。均田免粮。”“打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李自成起义的条件也是和当时社会发展两极分化有关,所以他提出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平均的口号,当然不可能做到。比如这“免粮”口号便有很大欺骗性,如果所有老百姓不纳粮,都免税、免粮,你统治者,靠什么存在?靠什么发展?
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上:“ 平阳公主 闻 高祖起义太原 ,乃於鄠司竹园招集亡命以迎军,时谓之娘子兵。”《三国志.袁绍传》引《先贤行状》:“袁绍起义,卑辞厚币以招致(田)丰。”《武帝纪》记载曹操在建安七年的令:“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十二年的令:“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曹洪传》:“太祖(指曹操)起义兵讨董卓。”所记为同一件事。又如西晋八王之乱期间,赵王司马伦自立为帝,齐王司马蔶、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癃起兵讨伐。《史记•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晋书》行文亦是“起义”与“起义兵”交互使用,以配合文气。“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农民起义著名的口号只是:“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或“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个口号和黄巾起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一样,是一个跳大神的口号,用迷信来反抗专制。以宗教的欺骗手段,日哄民众。没有多少正面的意义,但在当时却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力。如《王戎传》《卢志传》皆言:“齐王蔶起义。”史籍所谓“群盗蜂起,不可胜数”,《郑球传》:“成都王为大将军,起义讨赵王伦。”此言“起义”。《王敦传》:“会诸王起义兵。”《陈敏传》:“及赵王伦篡逆,三王起义兵。”此言“起义兵”。所述本为一事。“法分贵贱,非善法;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太平天国洪秀全起义提倡“一律平均。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下人田,天下人同耕”等。他们追求所谓绝对的平均主义。
起义通常是指由各阶层发动的武装反对统治阶级的运动。“社会起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推翻专制王朝并不困难。再有《旧唐书》记隋末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父子举兵。《刑法志》:“高祖初起义师于太原,即布宽大之令。”《刘政会传》:“太宗与刘文静谋起义兵。”《李靖传》:“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以上“起义师”与“起义兵”同义。另《太宗纪》:“朕于太原起义,遂定天下。”《刘文静传》:“起义之初,忝为司马。”《段志玄传》:“父偃师,……从高祖起义,官至郢州刺史。”以上省文为“起义”是修辞技巧,配合四字韵律。如不计衬字,前面的“初起义师”、“谋起义兵”、“公起义兵”则见“师”或“兵”凑成四字,与“太原起义”、 “秋收起义”、“起义之初”、“高祖起义”同为四字句。到了近代,“起义师”、“起义兵”等三音节词逐渐被淘汰,简化为双音节词“起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