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湘黔桂鄂四省区交界地带,人口有280多万。侗家人民居住在崇山峻岭傍水依山的密林深处,“世外桃源”的生活培养了他们朴实厚道,勤能补拙,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民族性格。侗族人民歌唱的历史久远,早在宋代的文献上就有记载。《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比北京奥运开幕式上的“击缶”还早两三百年,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民族文艺方面,侗乡一向被誉为“歌舞之乡”,至今还传承着走村串寨“行歌坐夜”之古风,流传着数十种民族歌舞,以琵琶歌、侗戏、侗歌、哆耶、芦笙舞最受人喜爱。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中国侗族歌谣故事精选》序言载:“世世代代传承的歌谣,故事内涵着历史价值,科学价值,道德价值,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文学价值……多方面的价值,属于人民创造的先进文化”传说,很久以前,一群侗族后生和姑娘在山上耕作。休息时,大家坐在树下谈笑嬉耍。他们的谈笑竟然逗乐了山上的百鸟百虫,顿时百鸟百虫附和齐鸣齐唱,声音先高后低,此起彼伏,衬以潺潺流水,声音美极了。后生和姑娘侧耳倾听,陶醉在鸟鸣虫唱中。有的学高音,有的学低音,越学越起劲,越学越有味。一天复一天,一年复一年,富于诗的意境、神韵的侗族大歌第一首歌——多声部的《蝉歌》在劳动中终于诞生了。而侗族大歌,反映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及各个时代的人民心态。这一承载着侗族文化、记录着侗族历史、影响着侗族习俗的千年古歌,更是始终传唱在这广袤的青山绿水间。如此奇异的传说无形中勾起我对侗族大歌无限的遐想。我将常常想象,那长长的蝉鸣,怎么化为串串音符、悠悠旋律的啊。假如有一天,我亲身体验那山、那水、那蝉,再聆听那天籁般的乐曲,该多美!今年春天应邀前往,我终于如愿了。
毫无疑问,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侗族大歌见证了一半。外界认识侗族,就是从侗族大歌开始的。其实就是一部侗族大歌就是走向世界音乐征程的缩影。1986年9月,由贵州黎平县7位侗族女歌手参加的黔东南侗族女声合唱团首次亮相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身着侗族盛装的年轻姑娘们惊艳亮相夏乐宫国家剧院舞台,余音绕梁般的旋律让那些老外惊呆了,一曲唱完,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巴黎之行取得圆满成功,从这以后,侗族大歌以它神秘和迷人的风采跨越大山,频频飘洋过海,尽展风采侗乡十分迷人,一座座青山纵横交错,一条条碧水蜿蜒其间,山水环抱中点缀着一个个侗寨。绿树红花簇拥着侗寨的鼓楼,那里就是主寨的男声歌队和客寨的女声歌队对歌的地方。女声歌队开始唱了,我第一次在侗寨里听到《蝉之歌》。歌声甜美、优雅,仿佛静谧的山林里一泓清泉叮当流出,荡起一层层细碎的涟漪,激起一点点飞溅的浪花,给人们带来了一股滋润的水气和一抹悠远的澹香。蓦地,清泉的鸣响中,似乎又传出百鸟的啁啾、秋蝉的低吟,长长短短,高高低低,清亮,悦耳,在薄薄的熹微中飘荡,山鸣谷应,宛转悠扬…… 明邝露《赤雅》说:“侗……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侗族的这些乐器与大歌一样都与仿声有着渊源的关系,在侗族的《芦笙祭词》中有这样的说明:"当初做芦笙时,芦笙师傅是到江边去听水声,并以水声的高低和和声来调节芦笙的高中低音"。这实际是侗族乐器模拟天籁之声,缘于仿声的有力的说明。侗族大歌把大自然的天籁化为人间美妙的音乐,是实实在在的“天人合一”,显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侗族大歌的声部、合音、结构高度协调,歌队成员充分协作,共同完成侗族大歌的社会功能,体现了人类社会和睦相处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