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并非扶汉欲封侯,借箸安邦酬炎刘。妙运玄机黄石授,巧辞厚禄赤松游。铁椎博浪雪韩耻,玉斗鸿门添楚愁。自古豪雄谁彻悟,子房风范照千秋”。刘邦胜后准备分封六国,张良未等刘邦饭罢,借着筷子筹划,指出分封的害处,刘大惊,取消分封念头;黄石,指授予张良《太公兵法》的黄石公;赤松,即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号称“谋圣”、被人称为“人之能臣、仕之典范”的张良,字子房,佐刘邦灭秦兴汉,后被封为留侯。汉高祖刘邦曾赞誉他:“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史记》、《汉书》均有其传。
张良,是刘邦的重要谋士,是西汉王朝建立初期的主要功臣。其墓在何方?正史没有记载,而今见于文献记录的张良墓,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六处:陕西咸阳汉高祖长陵陪葬墓、河南兰考白云山、山东济宁微山湖、湖南张家界、江苏沛县东、江苏徐州。六处张良墓分布在陕西、河南、山东、湖南、江苏境内,这说明张良之功德在民间影响深远。天下既定,张良被封留侯。
然而,这位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的开国勋臣却功成名遂,急流勇退,托疾不朝,闭门谢客,过起隐士生活,直至汉高后(吕雉)六年(前182 年)谢世。传说,刘邦死后,吕氏专权,张良便托病隐居于东昏县(今河南兰考)西南的白云山,死后就葬于该地。可见这种看法应是有所依据的。据兰考县志载:张良曾隐居此(白云山),死后葬于此。河南兰考,汉初称留地,张良封留候,此原为张良封地。张良后期生活于此,死于此,葬于此,应该说是成理顺章。黄池樵客中秋节谒张良墓:“草木萧萧古冢荒,残碑断壁诉凄凉。曾经博浪椎秦帝,更历圯桥师汉王。一代名臣风韵远,千秋美誉水流长。今朝若是张良在,何惧贼人乱我疆”?
兰考张良墓,位于城西南曹辛庄,张良佐刘邦建立汉朝,封留侯,托疾隐居于东昏县(今兰考)白云山,卒后葬此。联曰:“壮士奋挥椎,报韩已落秦皇胆;大王烦借箸,兴汉终函项羽头”。陈文黻兰考张良墓联曰:“以三寸舌为帝师,帷幄赞襄,继前代皋伊事业;出一编书授孺子,渊源付托,开汉廷黄老祖风”。张良,这位刘邦的重要谋士,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人生的亮点:一是计谋、智慧超群,辅助刘邦打天下,最终战胜项羽,使刘邦坐上了西汉开国皇帝的宝座;二是激流勇退、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以及主动谦让、善始善终的美德,让后人、世人可敬可佩。
他的为人和品行被刘邦给予很高的评价,让司马迁写进了《史记》,让司马光写进了《资治通鉴》,让众多的史学家写进了历史。他那“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光环永远定格在他的美誉之中。世上凡为王朝立下大功,心志高洁脱俗,并能全身而退者,张良为其一也。夫君子为报国仇而壮行,视刀山火海而无所惧。天下大乱,为翦灭恶魔,推翻民众深恶痛绝之暴虐王朝,奋身而勇蹈政治旋涡。天下定,弃权力富贵如敝履,返身入山林莽野,甘于与山民野老为伍。粗茶淡饭,澹泊人生。此乃士林高杰,人间俊秀也。
张氏宗祠:上联:兵书三卷桥边授。下联:忍字百篇家内藏。此联上联讲的是汉张良桥上接收黄石公兵书的典故;下联讲的是张良的二十六代孙张公艺,九代同堂。唐高宗路过郓州垂询:“如何能够做到这样?”他在纸上写下百多个‘忍’字,作为回答。此后,有的张姓祠堂,号为《百忍堂》。
2010年北京中华诗词青年峰会诗过张良墓诗有曰:“冢上岚烟晚,凝愁向远岑。樛萝披石壁,落日染松林。汉鼎风云乱,秦灰血泪深。江山谁是主,未改相韩心”。“辞汉万户:送秦一锥”。 这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张良墓联,张良是与萧何、韩信齐名的“汉初三杰”之一,此联选取最具代表意义的两则材料,以点带面。上联说他功成不居,不受封侯事,下联写他早年于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未遂事。突出表现了张良的大智大勇及淡泊明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