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地气象万千,平生有幸得以游览,如能看到几副意味隽永、融古贯今的名胜楹联,便会启发人的遐想妙想,使你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获得文学欣赏的乐趣。
甘肃成县,古称成州,地处华夏腹地中心,历史传统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在这方面,同样广泛地存有许多可供后人观赏凭吊的名胜古迹。在现存的名胜古迹中,古今都有文人雅士的楹联。由于这些题联许多是咏物明志,富于哲理,宣扬爱国主义,讴歌大好河山,因而赢得历代人民和文人墨客的祟仰与传颂,使这些楹联与山川同在,与胜迹共辉,成为成州大地艺术长廊中的瑰丽画卷之一。这些楹联不仅具有生动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对名胜古迹起着历史见证的作用,一向为世人所珍重。
成州古城西南隅,旧有一座建于明代的会馆,会馆内原有戏苑,戏苑门前,有两尊铸着蟠龙的铁贡杆(华表),贡杆上有清末大书法家何绍基书写的鎏金楹联:“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此联只用寥寥十四字,就将所咏的自然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真可谓凝炼之笔。联中“千江月”与“万里天”相对应。自然熨贴,极为恰切。上联中的“水”、“月”与下联中的“云”、“天”对仗亦工,具有高度概括、题旨点意、引人入胜的魁力。另外,此联善用数字,因数字得到巧妙安排,使人读来流畅,阅而不忘。在古成州大地上,散见于名胜古迹处的楹联,不论是刻于石上,还是锲于楹柱,但其内容大都与历史陈迹和山川风光相联系,所咏颂的往往也是历史名人的轶闻趣事、风物传说和名山古刹的壮观景色。在始建于北宋宣和三年(l12l年)的成州同谷县杜工部词堂,是秦、陇、蜀、荆、楚、豫等地修建最早的祠宇之一,后人为了表示对诗圣杜甫的祟敬与怀念,曾撰有许多楹联。其中年代最早的当推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按察使洮岷兵备副使杨贤所撰的四副楹联:
“一片忠心微寓歌吟咏叹;千秋诗圣独追雅颂风骚”。 “天地尚留诗稿在;江山亦藉草堂传”。 “唐室只今无寸土;草堂终古属先生”。 “回首望秦州谷远时萦行客梦;驰心在唐室江清鉴及老臣忠”。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成县知县李焌所撰的两副楹联是:
“逃秦州山谷间曾向边城作客;为唐世文章海岂惟诗界称王”。 “李杜朔神交诗圣酒仙我忝列通家子弟;陇秦寻故宅龙蟠虎踞公先占同谷江山”。
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作诗史,这和杜甫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分不开的。这些楹联叙事抒情,语意贴切,议论英发,气象阔大,亦怀古,亦寄情,亦见志,令人赞叹不已。联语以其简洁的文字,评述了杜甫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产生的深远影响,指明杜甫诗歌创作的伟大意义和不朽价值,对杜甫的一生充满钦佩之情。一树一态,一枝一景,构成了迷人的胜景奇观。厚重的历史文化给草堂增添了丰富的内涵,优越的自然条件营造了可唤起万物峥嵘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山光水色组成了神奇幽美的人间仙境,自古以来,一些风流倜傥的文人墨客,或者经纶满腹的高人隐士,多来此缅怀追思,拜谒吟咏,听风涛水吼,为赏心之乐事也。
在古成州大地上,最早的牌匾始于宋代。北宋开宝二年(969年)重修府城龙门寺时,在寺院门屏上曾新制一匾额,榜书“龙门寺”三字,相传为寇准巡按成州时所书,书法娟秀刚健,潇洒婉柔,是书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在诗圣杜甫当年流寓同谷时走过的龙门寺,清光绪四年(1878年),当地秀才李茂秀曾撰联锲于楹柱上:
“龙喷玉泉甘露遍洒三千界;门设金地祥云普护十八村”。 “寺壮雄观名地不遗邱令志;院依故址胜迹犹忆杜公题”。
此联以“龙门寺院”四字,用为各联首字,读来别具一格。前联侧重叙事,后联侧重怀古,在记事中生议,在怀古中抒情,使楹联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苦难降诗人,莫非天意。穷愁挥巨笔,全是民生。
清初胡承福曾在《同谷八景说》中写到:“同谷古今名胜地,其间水秀山奇,美不胜收……乾元中,公从此入川,爱兹山水、泉石,留连逾月,不忍遽去。邑人思其高风,立祠而春秋祀之。庙貌依然,泉石如故,千秋瞻拜所至,当亦乐游从之,为盛事也”。民国初刘朝陛亦撰:“一谷风清问先生真穷极到此;四壁诗满笑后人何胆大如斯”?数百为年来,草堂虽几经摧残,但同谷百姓却一次又一次把她修复起来,使这一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成为后人永远瞻仰的地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碑一石,一溪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诗情画意。 20世纪40年代,甘宁青监察使、诗人高一涵壮游成县,曾赋七律一首,表达了对杜甫的咏怀之情。诗云:“飞龙峡口路迷离,龙去潭空异旧时。一掌平原同谷县,数椽矮屋杜公祠。萧萧短发荒山客,耿耿孤忠故国思。我亦无家堪送老,白云深处望仇池”。此诗为凭吊杜甫而作,以明朗而又含蓄的诗句,抒发对杜甫其人其祠的感怀。作者以“我亦无家堪送老”,暗喻自己游宦甘肃,也是寄人篱下,但和杜甫相比,自愧弗如。诗中同情与怜悯,钦佩与感叹,渗透在字里行间,令人品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