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联选自政协铜山县文史委员会《李蟠诗文集注》:“笔扛龙鼎雄豪在;手拔鲸牙汗漫游 ”。
《民国铜山县志•古迹考》有:“李蟠(1656—1729),字仙李,又字根庵,号莱溪,江苏丰县人”。李蟠身材高大,食量惊人,据说他应考时,深夜四更交卷,一口气吃了三十六个饽饽(馒头)。为此得了个“饽饽状元”的外号,传为笑谈。同榜探花姜宸英做诗调侃他:“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仪容如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更着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传遍士林。此事未必实有,亦不过文人之间的调侃和噱头而已。李蟠生于书香门第,祖籍河北真定(今正定县),元朝至正年间迁来徐州丰县,祖父李向阳,是明代天启年间的举人;父亲李弇也是有著作传世的著名文人。他幼承家训,年少聪颖,文思敏捷,很早就显露出过人天赋。但是少年李蟠比较贪玩,尤其喜欢饲养鹞鹰。后来他立志功名,自己摔死鹞鹰,发愤苦读。无浪子回头及顿然醒悟之经历,定无后来之金榜题名。
旧志载:“李蟠幼年聪慧,读书可一目十行,写文章,洋洋数千言,一气呵成、不涂改一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科,李蟠高中进士,殿试又发挥出色,他的答卷文采飞扬《廷对制策》,与康熙帝的《策问》遥为对应,洋洋两千言,陈述治国要略,精深之至。其内容对军政、吏治、河防、靖务均有涉猎,且条理清晰,切中时弊,不乏真知灼见和独到见解。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之风康熙大为赏识,即钦点李蟠为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入国史馆,纂修《大清一统志》,并为侍读,居官清廉俭朴,治事慎密,从无疾言厉色,但决不徇私情,更兼好学爱才,受到百姓的爱戴,他遍阅经史,论德乃是花之杰。读李蟠廷对,始明白状元的文章,贵在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济事,言之利国。当时人们对李蟠有“天朝第一人物”之美誉。趣闻逸事真乃: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啊。
“老姜全无辣味,小李大有甜头”。这是民间流传很广的一副讽刺联。康熙三十八年(1699),李蟠出任顺天乡试主考官,姜宸英任副考官。在主持考试期间,李蟠正直不阿,坚持以才取人,成为清谦自律、公正无私为国选才的典范,实无愧于道学中人。从应试的秀才中挑选出许多有才干的俊彦,如鄂尔泰、史贻直、杜讷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清朝的一代名臣。但是,由于李蟠不循私贿,任才为贤,遭到一些落弟举子的中伤和嫉恨。他清高亮节,不谙逢迎权贵,便有人蜚语中伤,散播谣言,说他在主考乡试中营私舞弊。此事遭到御史鹿祐弹劾。于是康熙将他在乡试中点中的举人,由内朝廷大臣重新复试。复试结果,无一落榜,至于揭文攻击李蟠有万两白银之贿,亦查无实据,纯属诬陷洗清污点,一时传为佳话。
但由于《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根据传闻写了《通天榜传奇》一剧,在京城宣播,一时之间闹得满城风雨,文揭贴遍京都。李蟠终因与此事脱不了干系,与姜宸英同时入狱。后姜宸英死于狱中;死前自拟挽联:“这回算吃亏受罪,只因入了孔氏牢门,坐冷板凳,作老猢狲,只说是限期弗满,竟挨到头童齿豁,两袖俱空,书呆子何足算也;此去却喜地欢天,必须假得孟婆村道,赏剑树花,观刀山瀑,方可称眼界别开,和这些酒鬼诗魔,一堂常聚,南面王以加之耳。”这令康熙皇帝痛惜咨嗟不已。举朝知其无罪,莫不叹惜。李蟠被流放沈阳,三年后被赦返里。此事陈康祺《燕下•乡脞录》也有记载:“姜西溟太史与同年李修撰同典康熙己卯顺天乡试获咎。时盖因士论沸腾,有‘老姜全无辣气,小李大有甜头’之谣,风闻于上,以致被逮,姜竟卒于清室。第前辈多纪述此事,而不能定其事之有无。昔读《鲒埼亭先生墓表》,称满朝臣僚皆知先生之无罪,而王新城亦有‘我为刑官,令西溟以非罪死,何以谢天下’之语。知同时公论,早以西溟之连染为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