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有首题名《甘棠》的诗寓意深刻,将人们这种爱人及树、爱屋及乌的深情,抒发得真挚而炽热。孔子读到这首诗深受感动,赞叹道:“甚矣!思其人,必爱其树。”太感人了。思慕那个人,必定挚爱与那人有关的树啊。 是的,孔子一生爱树,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思念恩师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在其墓前种树缅怀。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那时林地小,故植树的量不多。此后,自汉至今,孔林大规模植树有十次之多。孝文帝太和19年,皇帝幸鲁祭祀孔子,并起园栽柏。明成化七年,宪宗皇帝来曲阜,对孔林及神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共千余。孔子六十一代孙、孔宏泰重修孔林,增建洙水左右二桥的同时,栽侧柏等数百株。康熙二十三年,扩充林地后,将五百多株侧柏植于园内。为便于管理,乾隆五十年,对孔林树株分界清点,共三千一百六十二株。由于孔子弟子众多,且遍布列国,大家各自带来本土的树种树苗种在孔子墓前,孔子墓园里的树木,不仅数量多,很快成林,被称作“孔林”,而且品类也特多,“以百数,皆异种”,以至“鲁人世世无能名其树者。”倡导栽树,爱树,护树,赏树,成为中国人的心结。这来自人与自然的和谐观,是朴素生态科学和生态哲学。当我们热议科学发展观时,我们心灵会发现,先人留下的这些遗产,绿水青山是多么珍贵。在发展模式转向兼顾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持续发展模式的今天,温习我们的爱树文化,大有裨益。植树,养树,爱树,护树,当是公民的高尚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