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此诗载全唐诗592卷,诗文不啻为贪官污吏的真实写照,关于作者曹邺的生平事迹,因年代久远,已经很难找到系统的精确材料,只能见到一些零星的记载。
曹邺,字邺之,(桂林)阳朔人,与晚唐著名诗人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等齐名,而以曹邺才颖最佳。他的诗多是抒发政治上不得志的感慨,少数是讽刺时政,也有一些山水佳篇。如《怨诗》:“手推讴轧车,朝朝暮暮耕。未曾分得谷,空得老农名。”诗对官吏盘剥百姓的讽刺真是入骨三分。在京城应考十年,九次落第,最后由于其《四怨三愁五情诗》为中书舍人韦悫赏识,荐于礼部侍郎裴休,终于宝宗大中四年(公元 850年)进士及第,时年约四十。曾授天平节度使推官,后迁太常博士、祠部郎中、洋州刺史,于吏部郎中任内辞官南归,死后葬于桂林。写下了《寄阳朔友人》:“桂林须产千株桂,未解当天影日开,我到月中收得种,为君移向故园栽。”诗反映了当时文化教育的现实,对广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诗中他希望自己开个头,撒下种子,桂林今后能出更多的人才。翻开广西地方志,唐代中进士的第一人是梧州府的李荛臣(632年),由于梧州偏僻,李荛臣对广西的影响并不大,时隔两百余年,才出了第二名进士曹邺。清代举人泗城教授王维新在《阳朔道中怀曹邺》诗曰:“唐代文章原后起,岭西风气实先开。”指曹邺不仅在晚唐全国的诗坛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还是广西地区诗风的开创人物。曹邺以前,广西土生土长的文人未见史载,曹邺可以说是广西第一个著名诗人,他与同时代的曹唐(临桂人)一起,对广西地区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相传曹邺少时曾在阳朔城北天鹅山下的一个岩洞中读书,就是现在的读书岩。那里建有曹公祠,曹公书院。只可惜祠和书院已废,只有读书岩现在还是阳朔古迹。曹邺曾迁居桂林城北的阜财坊,后迁莺坊。唐末,桂林曾为曹邺建名贤坊,可惜这些名胜古迹都没能保存。蒋冕在《曹祠部集序》称赞他“持正守职,公忠刚直,能言人之所不敢言。”他不避权贵,抨击腐败,关心人民疾苦。他并非出身豪门世族,早年又不得志,仕途坎坷,所以比较接近中下层阶级。其诗文质朴洗炼,多用民间口语,富于谣谚色彩,笔锋锐利。写出沉重徭役使农民家破人亡的惨状。像“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天子好年少,无人荐冯唐,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奋笔疾书敢对最高的统治者予以大胆的谴责和讽刺。“州民官刺史,蠹物甚于蝗”。“社鼠不可灌,城孤不易防”等诗句,都颇有特色及效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意义。
《官仓鼠》这首诗用大老鼠作比喻,痛下针砭尖刻地讽刺了贪官污吏残酷欺压剥削老百姓,养肥自己的丑恶行径。首两句貌似平淡而又略带夸张,形象地勾画出官仓鼠与众不同凡鼠的特征和习性。谁都知道,老鼠历来是以“小”和“怯”著称的。它们昼伏夜动,见人就跑,见猫就躲,所以有所谓“兽之大者莫勇于虎,兽之小者莫怯于鼠”的说法。然而官仓鼠却非同一般:它们不仅“大”——“大如斗”;而且“勇”——“见人开仓亦不走”。官仓鼠何以能至于此呢?这一点,诗人并未多说,但读者稍加思索,亦不难明白:“大”,是饱食积粟的结果;“勇”,是无人去整治它们,所以见人而不遁逃。这一富有特征的细节表现仓鼠旁若无人,肆无忌惮。文笔十分辛辣的把老鼠那种极端倡獗,胆大妄为的丑恶嘴脸跃然纸上。第三句突然由“鼠”写到“人”:“健儿无粮百姓饥。”官仓里的老鼠被养得又肥又大,饱食终日,悠哉游哉的生活可谓风光潇洒。前方守卫边疆的将士却落得食不果腹,和后方终年辛劳的百姓仍然在挨饿,境遇反差如此之大。诗人以强烈的对比,一下了就把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矛盾展现在读者面前。面对这样一个人不如鼠的社会现实,第四句的质问就脱口而出了:“谁遣朝朝入君口”是谁把官仓里的粮食日复一日地供奉到老鼠嘴里去的?为什么这些老鼠不但有恃无恐,明目张胆地偷吃粮食,而且还从人民那里搜刮民脂民膏。至此,诗的隐喻意很清楚了。官仓鼠是比喻那些只知道吮吸人民血汗的贪官污吏。而这些两条腿的“大老鼠”所吞食掉的,当然不仅仅是粮食。尤其使人愤慨的是,官仓鼠作了这么多孽,竟然可以有恃无恐,这又是谁在作后台呢?诗人故执一问,含蓄不尽。“谁”字下得极妙,颇耐人寻思。它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去探索造成这一不合理现象的根源,把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主题十分鲜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