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鼎龙潭,位于广西融水县城南郊古鼎村后山腰上,是当地著名岩洞景点。洞口斜下,洞下一潭深水,碧澄清爽,四季不枯,是融水八景之一。洞内有有九条钟乳石直悬倒挂,其状似龙如九龙探水,水深约40米,潭面隐入岩中,被称之为“九龙戏水”、还有“壁虎下山”等景观,洞外绿树成荫,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相传在干旱季节,农民祈雨多有“应验”,故名龙潭。
融水苗族自治县,在苍莽的九万大山之间。跨越两千年历史。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朱砂,石西,老子,罗山诸峰披云摩天;玉华岩,弹子岩,寿星岩,老君洞星罗棋布。溪河清澈见底,峰峦秀媚,草木葱茏”。当年,徐霞客曾于此留连忘返,寻洞探幽揽胜,在这里驻足13日之久,写下关于融水游记,洋洋万言。当年徐霞客在融县得知“古鼎山有龙岩高悬”,曾“攀丛披茅,冒雨而上”,出发探寻这处名胜,却错把所到的“沸水岩”误认为就是“龙岩”。而后他辗转跋涉走进古鼎村,发现该村后山“南向洞开”,觉得“此奇不可失”,便登山探洞,不过直到下山,他还懵然不知,古鼎村后山上的洞穴就是自己真正要找的“龙岩”。《游记》中的“沸水岩”,实为飞鼠岩,而所谓“龙岩”就位于山安屯后山腰上的一个洞穴里,踏着石板路进入村中,穿过两旁都是青砖老屋的寂静小巷,顺后山小径拾级而上,山路迂回之际,抬眼望去,徐霞客笔下那处屡觅不得、几乎错过的“龙岩”不觉已在眼前。真应了那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矣。
明人刘贻汉有诗咏龙潭云:“一脉澄泓影更清”。清代诗人刘暹则有:“烟霞冉冉生潭水,云雾腾腾产玉芸”的诗句。据说清咸丰9-11年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统兵进驻融城郊外时,曾慕名率兵前往观赏。“太平天国石达开于咸丰末年,曾带领三万将士于此)游览一天……”(《广西市县概括343页)后人在洞口崖壁上刻诗纪念,诗歌文云:“龙潭秀色赋钟灵,拔地巍峨逼太清。潭水波扬锣鼓奏,夕阳斜照薛罗青。须垂钟乳珠频滴,壁吊龙牙石闪星。昔日翼王曾驻马,寒泉湛碧濯长缨!”无不赞美环境之幽雅。这些诗句充分说明当地少数民族的人民赞誉翼王的浩然壮气。从历史的记述也不难看出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深入瑶山苗寨的革命战略战术,从而赢得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的爱戴与拥护。
据传,古鼎龙潭内历史上曾数次响起“锣鼓声”“木鱼声”及“唢呐乐声”不绝如耳。当地群众说是“龙王打蘸”,乃龙宫内敲锣打鼓放鞭炮过佳节。清《融县志》有“每闻潭内有钟罄笛之声”的记载,其声音宏亮,节奏感强。《可爱的融水》书载1942年,潭内曾响起奇妙的“鼓乐声”轰动四方。以后于1953年老历六月初三,1986年1月10日早晨6时,突然间响起了“古道场”的锣鼓声、唢呐声、木鱼声。响出的声音富有节奏感。锣鼓、乐声一直响到当天晚上10时才停下来。人们闻讯纷纷前来,不到3小时就聚集了7000多人。据说,这种自然奇乐在1987年老历11月29日,也出现过,其起因奥妙何在,有待揭开。在国内各大报纸上看过有关《古鼎龙潭响奇声》的报道,就连《人民日报》香港的《大公报》也报道了这一奇观的消息。其名声因而远播海内外,寻幽探奇者从此络绎不绝。1989年的农历11月29日,龙潭又传出了奇妙的鼓乐声,县广播站还前往录了音,使全县人民得以通过广播一饱耳福。让游人为之倾倒、为之陶醉。“龙潭金鼓”的谜底至今无人能够揭开,当地群众将这一神秘现象称为“龙王打醮”。仿佛这是一场神秘的法会。看不到任何法器。看不到一个僧人。但这场空前盛大的法会却又鲜明地出现在大家眼前。从早晨开始,在以唢呐为主的僧人乐团吹奏声中,六人一队的僧人手执法器出现。领头者手持铜铃,边走边摇,在前面开道。后面五位分别执大鼓、木鱼、铜镲、手鼓等。一边走,一边敲打,一边吟诵经文。一时间鼓乐喧天,声震四野。这场空前盛大的法事,一直到晚上10时,才渐渐停息。相传此潭深处是一座龙宫,内有蛰龙,每三年打醮一次。若听见鼓乐木鱼的声响,则有雨。所以,历代县官每逢天旱,就亲自到这里求雨。所谓龙王打醮,就是龙宫内有喜事,虾兵蟹将过狂欢节。既然是过佳节,当然少不了敲锣打鼓,吹拉弹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