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十大元帅挽联及诗话,笔者挨个写过遍,最不好评述的是排行第三位的林彪。一直想为自己钟爱的元帅们写点什么,无奈到现在一提林彪的名字也只会和叛党叛国挂上钩,望而生畏。所以只好在这里小声议论一下,还请谅解,万不可扣帽子。他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写进“九大”党章的接班人,一个锋芒毕露的人,由于这个性格就葬送了他英武一生的晚节。又是官方认定的“反革命集团案”首犯。“九•一三事件”后逐渐被全盘否定。近年来,林彪在历史上有功的一面则开始得到官方一些媒体肯定。历史浩如烟海,虎贲终落尘沙。20世纪80年代末,时对林彪的评价已经日益客观,年事已高的聂荣臻遂欣然命笔,感慨赋诗曰:“集师上寨运良筹,敢举烽烟解国忧。……东渡黄河第一战,威扫敌倭青史流。”
开国功勋,历史不忘。谁知道折戟沉沙,招世人唾骂。成王败寇,就是这个理。有佚名挽林彪联:“歌,战场貔虎;叹,宦海饿狼。”有幸阅读张的雄一篇文“纪念林彪诞辰100周年楹联”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凭心而论楹联是这样写的:“虎帐运奇谋,横扫关东。极目中原,粟刘而外,谁堪敌手?龙颜殊难测,急奔漠北。问心天地,妻子之余,岂有奸臣”。文联还算可以通过,立场坚贞,褒贬有度,恰如其分。
黄克诚将军认为,对待历史和历史人物,包括那些开始革命后来走向反面的历史人物,都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做出全面的评价。1984年初,黄克诚看到《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元帅条目释文稿中,所有的元帅都写了历史功绩,唯独林彪条目的释文只写了简历和罪行,认为这样写不真实、不全面,建议改写。对林彪也不必过于苛刻。林彪确有指挥才能,不承认这个事实,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况且,国内外都知道林彪是我们开国十大元帅之一,把他写成既不会打仗又一无是处,不仅不符合历史事实,也很难令人置信。
但由于国内外众所周知的原因,林彪元帅一直被尘封在中国共产党的官方历史档案中。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之际,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厅,林彪元帅的大幅照片赫然列在开国十大元帅行列中展出,而且是按照授衔时的第三位置列展。官方给予的说法是“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在我们党几十年的历史上,没有错误的人是没有的,没有讲过错话、做过错事的人,恐怕一个也找不出来,1989年11月30日,解放军报刊登了一篇引人关注的文章——《中央军委确定33位军事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名列其中》。文章写道:在史诗般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中,涌现出多少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军事家?经中央军委确定,33人被冠以“军事家”的评语,载入最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人物分册》。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将领彭雪枫、罗炳辉。还有林彪,都榜上有名。
作为最年轻的开国元帅,林彪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其军旅人生可谓辉煌:不到18周岁,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不到20周岁,参加享誉中外的南昌起义;不到21周岁,担任井冈山红四军主力团团长;不到23周岁,接替朱德担任红四军军长;不到25周岁,接替朱德担任红一军团军团长;不到29周岁,担任抗日红军大学(抗大)校长;不到30周岁,担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刚过38周岁,担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刚过41周岁,担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恰好42周岁,担任中南(包括豫、鄂、湘、赣、粤、桂六省及广州、武汉两市)军政委员会主席;不到52周岁,担任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国防部长。毋庸讳言,林彪一生既有野战之功,又有中枢之劳:挥戈中央苏区、驰骋长征路上、奏捷平型关下、扬威解放战场、主持对印反击、协调抗美援越、组织对苏防御。在浴血战火、主掌戎机中,林彪锤炼出克敌制胜的谋略艺术。目前,还没有官方出版的林彪传记,但从已出版的元帅传记、红一方面军战史、八路军第115师战史、第四野战军战史中,仍可领略林彪作为一代名将的风采。
平型关激战威震天下,“常胜将军”美名一夜遍神州。林彪一生以军队为伍,是个典型的军人,其一生当中打仗无数,鲜少败迹。兵者,国之大事。只要是打仗,对阵的双方都是绞尽脑汁,用尽韬略,但是结果只有一个,要么胜,要么败。问题是,为什么林彪总打胜仗呢?尤其是一些战役,对方优势明显,但渺茫胜机就是被林彪抓住了,他靠的是什么?但是作为将领,争强好胜绝对是优异的品质。所以十大元帅排座次时,林彪排第三,在老首长陈毅、刘伯承的前面,绝对不只是毛泽东的厚爱,他靠的是实实在在的战功,总要追求以最小牺牲换取最大胜利。林彪在四野部队中的威信是打出来的。“林彪打仗很稳重也很灵活,擅长于出敌不意,打敌人的伏击。”(见《罗荣桓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