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一书中按《营造法式》所表述,其屋顶形制,可分为庑殿、歇山、挑山、硬山、卷棚、攒角等,又按建筑物的层数分为单檐、重檐和多檐。在最高级别的庑殿和歇山式建筑物上,为显示其尊贵同时又起到瓦筒钉帽作用而使用了吻兽,组成一队吻兽。安文思所指的龙舌金属条,应该是把角的嘲凤的舌头,这是接闪器。腹内的金属条即引下线,且其另一端插入地中(接地)。这与富兰克林的外部防雷装置完全一样。如果有闲暇去北京故宫逛逛的话,会发现修复中的太和殿顶的“面纱”已经揭开。大殿上除了复原正脊和垂脊上的避雷带(应改称接闪导线)外,在前后的坡面上新增了三条闪闪发光的铜带,这样大殿的接闪网比以前更密了,大殿的防雷安全也更可靠了。不仅如此,天坛的祈年殿、颐和园的佛香阁、北海的白塔、布达拉宫的殿顶都新增了防雷装置。在它们的护卫下,我国造型峥嵘、具有高度文化科研和欣赏价值的古建筑将在电闪雷鸣之中屹立,安如泰山。这说明,中国古代建筑上的避雷装置,在结构上已和现代避雷针基本相似。由此可见,世界上第一个避雷针是由具有聪明才智的我国劳动人民制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