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老祖先有很多防雷的智慧——比如“避雷针”。现代意义上的避雷针是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整出来的,但是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的避雷装置。南朝人盛弘之有本书叫《荆州记》记载:“湖阳县,春秋寥国,樊重之邑也。重母畏雷,为母玄石室,叫避之。悉以文石为阶砌,至今犹存”。这个类似于避雷的屋子,讲的是一个孝子因为妈妈怕雷,就用某种石头建了个绝缘的屋子。唐代《炙毂子》一书记载了初级简陋版避雷针:汉朝时柏梁殿遭到火灾,有人就建议,把一块鱼尾形状的铜瓦放在顶子上,就可以防止雷电所引起的天火。后来,中国古代很多建筑物都有了初级避雷装置,就是屋脊两头,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接一根细的铁丝,直通地下。
防雷技术的应用比富兰克林试验早五百年!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有一座并不显眼的砖塔——慈氏塔。该塔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后于宋朝淳祐年间(公元1241~1252年)重修。修建过程中经费不足,民间有一寡妇慈氏因倾心向佛,不惜破家赞助。塔建成后便被人们称为慈氏塔。这座塔并不太高,塔身连座仅高39米,但是造型高拔挺秀,塔为八角七级。各层塔檐下无斗拱,用迭涩作法,每层四面有小佛龛,每面转角处有四方形倚柱。宝塔顶为八角攒尖,并由复钵、相轮、宝盖、圆光等件组成。这与一般佛塔并无大异。值得关注的是:在一般塔的宝顶中央均有一铁杵,宝顶上的装饰物均依其所构,为固定宝顶,会用几条铁链沿宝顶上的垂脊延伸到翼角,因为拉力均匀,宝顶不会因大风、地震而晃动。
慈氏塔的特殊之处在于:这八条铁链至翼角处尚不终止,而是逶迤垂下直到地面。这铁杵不就是避雷针(接闪杆)吗?那铁链不就是引下线并接地了吗?这种防雷技术的实际应用要比富兰克林试验的年代早了五百年!龙舌金属条:美观和实用巧妙契合清朝康熙大帝崇尚西方科学技术,在他周围聚集了不少教授和西方科技的传教士,如利马窦、南怀仁、白晋等。法国旅行家卡勃里欧别•戴马甘兰1688年所著的《中国新事》书中记有:中国屋脊两头,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结一根细的铁丝,直通地下。这种奇妙的装置,在发生雷电的时刻就大显神通,若雷电击中了屋宇,电流就会从龙舌沿眼睛行至地底,避免雷电击毁建筑物。这说明,中国古代建筑上的如雷装置,在大批量和结构上已和现代避雷针基本相似。
1953年洛德•罗伊在其撰述的《镜中的中国》书中征引了安文思书中许多中国古建筑物的防雷内容,原文:“用琉璃瓦做成的屋顶犹如玻璃一样闪亮。屋角以动物头上角须形式直指天空,这些动物是以该帝国中最受尊崇的龙装饰的。屋顶的形状类似于汉代人曾经居住过的帐篷。帐篷固定在一个矛状物上,它们的各个角度是向上弯曲而指向天空。现在以砖瓦砌成的屋顶仍然模仿汉代人的建筑。巨兽的舌头指向空中,其腹内穿过金属条,金属条一端插入地里。这样,当闪电落在屋上或皇宫时,闪电就被龙舌引向金属条通路,并且直奔地下而消散,因而不致伤害任何人。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民族极有智慧,知道如何以自己的劳动成果将美和实用结合在一起,如何将聪明睿智寓于精致的工艺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