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老百姓把官吏贪赃的行径形象的称作“刮地皮”。古代有则笑话,就用“刮地皮”讽刺贪官污吏。有个知县为官特贪,任期将满要升迁了,当地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欢天喜地送他上路。当然财帛细软之类是少不了的,礼品中还有馈赠的一块匾额,硕大的四个鎏金隶书“天高三尺”。乍看上去很气派,字意极好且很耀眼,赞扬此官为政清廉,明镜高悬,似乎连天也格外高朗明亮。但是细心人慢慢琢磨出其中含意,忍俊不禁的快要笑出声来,原来这四个字说的是该知县贪得无厌刮去三尺地皮,地皮为之薄了三尺,天也就高了三尺。如此刻薄令人叫绝的匾额妙趣横溢,当然只能意会不可言喻也。
明•冯梦龙编纂的《古今笑史》也有类似的故事记载:“王知训帅宣州,入觐侍宴,伶人戏作一神,或问:何人?答言:吾是宣州土地。问:何故到此?答言:王刺史入觐,问:和地皮卷来……”这些个伶人巧借演戏之台词对白,当着皇上的面,有板有眼套词直讽王知训这个贪官。好一副搜刮民脂,敛民钱财,收刮地皮的丑恶嘴脸一览无余。故事藏锋敛锷,蓄锐入髓,犀利冷峻。讥讽在谈笑之中,怒骂于戏言之内,读之令人捧腹,回味无穷。
清末总督奕某贪污腐化,盘剥百姓,搜刮民财无数,百姓恨之入骨。有好事者夜帖讽联于督署大门云:“人人恨入骨髓;事事得其皮毛”。不久后奕某又调任别省任总督,绞尽脑汁更为变本加厉敛财,又有人作联以赠讽:“早去一天天有眼;再留此地地无皮”。与此异曲同工的联文还有见《新编对联大全》颂清吏刺贪官联曰:“元仲再来天开眼;大方不去地无皮”。开门见山的上联写清官陶元仲冤狱平反,官复原职是苍天有眼,大快人心之事,好人终有好报。理直气壮的下联写贪官蒋大方为官贪婪若不以除掉,大地也得让他刮去一层皮,说明其贪夫徇财的本性难改。一褒一贬,爱憎分明,反差一目了然,嘲讽辛辣联意深刻。
清末还有一知县向辰,无德无品,无真才实学,贪赃枉法,无恶不作,有人作联嘲谑曰:“向来想做好官,吁清宇难哉,而今目眩宝山,试看腰贯满缠,得意便思骑鹤去;辰下居然富宦,喜老夫耋矣,转瞬归阴府,请问地皮刮尽,到头还有几张存”。贪得无厌用尽手段把地皮刮得所剩无几,联句极为深恶痛绝,抨击有声,寓意诙谐,语言刻薄辣利。是针砭时弊切中要害的佳联,贪官厚颜无耻的形态跃然纸上,足以省人醒世。
近闲来偶翻阅民国野史,见收有一旧联别出心裁,更可谓一针见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泥干水尽,天只剩空气;省府刮州府,州府刮县,县刮民,民穷国危,地无存草皮”。笔削褒贬言之成理,该联采用比兴手法,阐述生物界存在以势压人、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现象,省府搜刮州府,州府搜刮县衙,县衙鱼肉百姓,搜尽民脂民膏,民不聊生,国家危急,哀叹百姓不堪负重,怨声载道,难以支撑。联文对封建社会官府欺榨盘剥百姓,给以无情揭露和鞭挞,看似平淡幽默诙谐,却尖酸刻薄,尖刻入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