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散曲中有一篇怪异之作,那就是【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它不仅在整个元代的散曲作品中独一无二,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独特杰作,是散曲中的珍品是元散曲中现实性最强的作品,是同类题材之中的新奇之作,它不仅在元散曲中是一首具有特色的扛鼎之作。该套散曲立意新颕,取材角度新鲜,构思巧妙,章节奇特,情文并茂,语言幽默俏皮,情调活泼辛辣。创意大胆神异,敢于打破“天命攸归”的神话令人惊叹不已,此曲当日一出,人皆感其“新奇”,遂不径而传远。
散曲描述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后衣锦还乡的故事,《史记•汉高祖本纪》与《汉书•高帝纪》记载甚详,刘邦当皇帝第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冬,在平定淮南王英布反叛、胜利回朝途中,曾返故乡沛县,逗留十几天。他踌躇满志,召集父老聚会,大摆宴席,以显示“衣锦还乡”的尊荣。酒酣,尽兴之余,起舞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以来的作家,经常以此史实入诗,编杂剧本传唱,极力颂扬志满意得刘邦回故乡时“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煊赫声势,“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荣耀,与父老“道旧故为笑乐”随歌起舞的场景,强调其天子之威仪,富贵不忘故土的孝子之心。把刘邦荣归故里这件事写得是非常体面的。至于故乡父老如何反映,史传没有记载。睢景臣却别开生面,反其意而用之。以“史记”所载其“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重新设计还乡之形象在“故人父老”中找到了一个乡民,以他的视觉和平实的口吻,从另一个角度再现了刘邦车驾荣归的“盛典”。通过老农的“凡眼”,撕下了蒙在帝王头上的神圣的面纱,把一个傲慢无礼、出身低贱、生性无赖的刘邦的真面目暴露在读者的面前。并以奇特的构思,辛辣的讽刺,诙谐的笔调,揭露刘邦的无赖本色,无情地撕下了流氓皇帝刘邦“天生圣人”显赫外衣的伪装,变史载的歌颂为文学作品的暴露、鞭挞,表现了农民对最高统治者的蔑视和憎恶,揭示出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与封建统治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导演了一出绝妙的政治讽刺剧。面对帝王的嘲谑在当时是需要极大的胆量和勇气的,确非一般曲家所敢想象的。
这首套曲首尾呼应,以声调的低昂缓急,拾掇坑堑,表现乐调的悲欢情感切入。前半部分主要在讽刺地方对皇帝到来的奉迎丑态,和揭露帝王回乡的虚张声势耀武扬威,套曲以独特的艺术构思、风趣幽默的描写勾勒天子还乡的风光无限。从(三煞)以后则变为直接地对皇帝的质问和斥责,其语言生动活泼、情调诙谐、风格别具,笔锋所至,妙趣横生,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的。
[哨遍]“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这差使不寻俗:一壁厢纳草除根,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又言是车驾,都说是签舆,今日还乡故。王乡老执定瓦台盘,赵忙郎抱着酒葫芦。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杉,畅好是妆幺大户。”
[耍孩儿]“瞎王留引定伙乔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见一颩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免,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
[五煞]“红漆了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晃晃马镫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衣服。”
[四煞]“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黄罗伞柄天生曲。车前八个天曹判,车后若干递送夫。更几个多娇女,一般穿着,一样妆梳。”
[三煞]“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
[二煞]“你须身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把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埧(应作‘耙’)扶锄。”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胡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尾]“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