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红旅频道>>作者专栏>>姚老庚(广西融水苗族县林业局木材检查站)>>正文
浅述汉代名片“谒”之史话随笔考
2013-11-19 10:32:46
作者:姚老庚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很多人以为考古总是和古旧的东西打交道,是个很没意思的活。殊不知,考古也是可以很有趣的。比如,名片是谁什么时候发明的?现今在社交生活中名片已成为不可缺少之物了,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可是你知道名片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它又是怎样演变的吗?名片在现代社会颇为通行,但名片并不是现代才有的东西,这种时髦的东西也不是泊来品,名片又曰“参榜”。在中国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在西汉时,名片是用竹木做的,称作“谒”。汉代名片谒面空白处写贺礼钱数,所以,中国还应算是使用名片最早的国家,名片至少在秦末汉初就已出现了。

    《仪礼•觐礼》文:“摈者谒诸天子”。汉代名刺已很流行,“刺”上一般要写明姓名爵里,故又称“爵里刺”。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刘邦引兵过陈留,郦食其“踵军门上谒”,求见刘邦,刘邦不见,“令使者出谢,……郦生,目案剑叱使者……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还走,复入报曰:‘客,天下壮士也,叱臣,臣恐,至失谒’。”这是关于名片的一段最早的记载。《史记•高祖本纪》亦记载,刘邦在沛县当亭长时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到吕公家去贺喜,因为没有带钱而不得上堂入座,便假装“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刘邦原为诈酒食,不料反受吕公赏识,并因此得到了一位妻子,即后来的那位吕后。对于《高祖本纪》中“乃绐为谒”句,唐司马贞“索隐”曰:“谓高祖素狎易诸吏,乃诈为谒。谒谓以札书姓名,若今之通刺,而兼载钱谷也”。谒,一般常用的意思是拜见。另指说明,陈述,告发。还指名帖。《后汉书•孔融传》之“河南尹何进当迁为大将军,杨赐遣融奉谒贺进,不时通,融即夺谒还府,投劾而去”。正说明谒的使用情况。

    唐•李德裕曰“为相贵盛,人务加礼,改具衔候起居之状,谓之门状”。《明史》有“台谒当以属礼”。 清•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八载:“唐宋启事用门状,即今士大夫彼此拜谒之名刺也。” 所谓“谒”就是拜访者把名字和其它介绍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当时纸张还没发明),作为给被拜访者的见面介绍文书,也就是现在的名片。由于东汉蔡伦发明的纸张开始普遍采用,于是“刺”由竹木片改成了更便于携带的纸张。《释名》曰:“谒,诣也;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这“诣”就是汉代的名片。1984年在安徽马鞍山发现的东吴将军朱然墓中出土了三枚谒。这三枚谒是用木片做成的,长24.8厘米,合汉代1尺,宽9.5厘米,厚3.4厘米,谒面顶部中央写一个“谒”字,右边直行墨书:“□节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扬朱然再拜”,谒面有一大片空白,这就是留作书写贺礼钱数的地方。汉代的名片,谒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尊长通名时用的名片,通常用于比较庄重、正式的场合,平时在亲朋同僚之间使用的是一种比较简易的名片,叫做“刺”(札)。刺因“书以笔刺纸、简之上”而得名。朱然墓中同时出土了14枚刺,也是长1汉尺左右的木片,但宽仅3.4厘米,厚仅0.6厘米,既薄又窄。刺面从上到下有一行墨书:“故鄣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刺的内容比谒亲切得多,刺面也没有可写别的文字的空隙。在刺上除姓名爵里外,还常要写有表示客气和问候的话。据《释名》记载:“画姓名于奏上曰画刺,作再拜起居字,皆达其体,使书尽边,徐引笔书之如画也”。

    “刺”的出现比谒略晚,但至少到东汉时也已十分流行了。由于刺比谒更轻巧、灵便、实用,在使用的过程中刺逐渐取代了谒。刺流行的时代比谒长,从文献中可知,汉魏时奏刺是流行的习俗,因此,在当时的墓葬里我们也常可找到它们的踪迹。中国建政以来的考古发掘中,第一次获得的名刺木简,是1955年4月底在湖北武昌任家湾一座东吴时期的砖墓中获得的,在墓中还发现有黄武六年(227年)铅质买地券一方,墓内出土三枚木简,长18.8至21.5厘米、宽约3.5厘米,可惜字迹已漶漫,仅在一枚上可以看出“道士郑丑再拜”字样。由于字迹辨认不清,当时难以确定它即系爵里刺,未受重视。此后,又在江西南昌的东吴、西晋墓中发现了字迹清晰的名刺简多枚,使我们对此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在南昌一座西晋墓中曾出土过5枚木刺,《梁书•诸葛璩传》中也有“投刺邦宰”的史话。  

    隋唐以后纸张普及了,名刺不再使用木片而改用纸来书写了,于是,它的名称也就逐渐改称为“帖”了。但有意思的是刺传到日本后也被日本人所接受,他们至今仍把名片叫做“刺”。到了明代,统治者沿袭了唐宋的科举制度,并使之平民化,“万般皆下品”读书便成了一般人改善生活的唯一出路,识字的人随之大量增加。人们交往的机会增加了,学生见老师,小官见大官都要先递上介绍自己的“名帖”,即唐宋时的“门状”, 又曰 “参状”。“名帖”这时才与“姓名”字“官阶”有了折射尊卑等级的瓜葛,明代的“名帖”为长方形,一般长七寸、宽三寸,递帖人的名字要写满整个帖面。如递帖给长者或上司,“名帖”上所书名字要大,“名帖”上名字大表示谦恭有礼,“名帖”上名字小会被视为狂傲。据《青箱杂记》卷二载,北宋皇祐、嘉祐年间“未有谒禁”,即这段时期没有发布过有关名片的禁令,于是士人利用名片登门求见,请托找关系,跑官买官古已有之。封建时代,由于官场腐败,攀附权贵,巴结名流,结党营私,随处可见,这样,名片的运用也就大显身手了,特别是碰到刑事问题,向法官走后门,行贿受贿,搞得乌烟瘴气。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趣闻轶事话旧时科场悲喜诗
·下一篇:也谈搜括之词当何解
·漫游融水县元宝山醉笔拾掇
·家乡的糯米酒、油茶甜醉千年
·大理蝴蝶泉诗楹联集萃赏读
·源自大山恩赐的灵芝正欲破土而出
·赏读三首情趣盎然的咏蝉诗拾掇
·闲来为大苗山游客撰联请笔
·漫游广西大苗山元宝山醉笔拾掇 越调《天净沙》叠韵有寄小桥流水农家
·古代奇妙的藏头诗作趣谈
·姚翁岩前官僧唱和趣笔
·四川武侯祠蜀汉英雄何处寻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漫游融水县元宝山醉笔拾掇
特稿:北京首批通讯女兵举行进藏50周年联谊会(组图
新疆尼勒克县七旬维吾尔族老党员40多年痴心收藏毛主
刘姣:瓮安县2014年入伍新兵到猴场会址接受革命传统
特稿:瓮安县2014年入伍新兵到猴场会址接受革命传统
罗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赵声华参观刘少奇同志纪念
特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赵声华参观刘少奇同志纪念
从太行山到上甘岭的岁月——忆秦基伟同志
山东根据地42烈士列入全国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抗战老兵,我们永远的战士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习仲勋生平年表
毛主席语录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