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耿耿赤心献身军旅的抗大学員
![](http://www.crt.com.cn/2012images/hs38162.jpg)
王赤军政委是1937年1月进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 1938年4月至1939年6月任抗大第一大队政治部主任。1939年7月至1940年4月任抗大总校第二团政治处主任。
1937年8月,王赤军同志从抗大第一期毕业后,留校工作时间。他为我党我军培养德才兼备的抗日军政干部,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七•七”事变以后,广大爱国知识青年纷纷涌向延安抗大。为了实现为抗日前线培养知识青年干部的中心任务,王赤军同志坚决贯彻抗大的教育方针,积极执行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团结教育知识青年。他经常用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事迹,红大学员艰苦奋斗的故事,对学员进行我党我军光荣传统的教育。同时,他还带领学员开荒种地,挖窑洞,背粮、背柴,鼓励学员在艰苦的斗争实践中改造世界观,把自己锻炼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1939年由于日寇企图进攻陕甘宁边区,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对边区的封锁,造成了边区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使广大沦陷区与蒋管区的青年难以通过封锁线,投奔延安。因此,1939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关于抗大陕公等校迁移晋东南的决定》。遵照中央决定,7月10日,抗大总校教职学员等五千余人,在延安党政机关干部、院校师生以及当地群众上万人的热烈欢送下,告别延安,向敌后挺进。为了便于行军、作战和迷惑敌人,抗大改名为“青年纵队”的野战军番号。罗瑞卿任司令员兼政委、成仿吾任副司令员。学员改称团、营、连队的战斗序列。一团长苏振华,政委王赤军,二团长郭林祥,政治处主任李呈瑞;三团长刘忠,政委黄志勇;四团长罗华生,政委李干辉。
当东进的抗大翻山涉水,穿过敌人的封锁,先头部队到达永和关后,得悉晋东南连日大雨滂沱,汾河水涨,而且日寇开始疯狂扫荡。于是罗瑞卿司令员请示中央军委批准后,改道晋察冀边区。
九月下旬,抗大先后到灵寿县的陈庄一带。总校领导利用在此待机的时间,进行了休整,完成了第五期毕业分配,作了向晋东南挺进的准备。1940年2月10日,抗大从陈庄一带出发,于2月26日到达武乡县蟠龙一带,胜利地完成了挺进晋东南任务。
1957年,他被任命为中央军委通信兵副政委兼西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政委。他亲自具体筹划组织了在张家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学院往西安的搬迁。在“西军电”的创建工作和学院教学实践中,他积极倡导并确立了正确的办校育人的指导思想。在“西军电”创办的初期,他做了大量的、扎实的、深入的政治思想工作,为“西军电”后来培养大批优秀的通信指挥干部和电子科技人才,奠定了功不可没的思想基础。
王赤军将军,是一位典型的、出身于贫苦工农家庭的、文化程度不高的我军将领,但他的见识与工作作风,非一般工农干部所能比。他在学院特别关爱教学员,深受大家的爱戴。
王赤军政委,他经常深入到最基层了解情况;他非常关心部属的日常生活,讲究工作方法。在那十分艰难困苦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物质的极端匮乏,许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患上了肝炎和浮肿病。为此,他多次亲自向军委总部首长汇报情况请求,后来国家特批给在“西军电”任教的教授每人每月特供三斤黄豆!为了解决其他教职员工和学员的生活问题,他大胆拍板组织了一支“打猎队”,到大草原去射杀野羊、野猪等野生动物。在那个年代,能吃上黄豆和肉,享受“西军电”如此生活待遇的人尚属罕见少有。
身为第一政委的王赤军将军,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没有一点首长的架子,大家都视他为父兄师长,亲如手足。当时在“西军电”有两个特殊群体,一个是为了培养我军高级通讯将官,从“八大军区”抽调来学习的大校级学员组成的班级,通称“高工班”;另一个则是被扩招的高中二年级学员,被暂编入预科。因为这批预科学员千余人,故预科享受系的级别待遇。在预科补习班学习的学员,最小的才15岁,他在夜间工作之余,有时到预科学员班里查岗、查哨及查舖。王政委夜间给学员盖被子、整蚊帐是时有的事。
他工作深入细致,说到做到,雷厉风行,经常到教学员中座谈了解情况。有一次从宁沪来的预科小同学向他反应说:“阿啦吃西安的小米光在嘴里转,咽不下去;每天晚上觉不够睡!”他听后很重视。鉴于预科小学员的特殊情况,他立即与学院后勤部及预科党委商议决定:不再给预科小弟弟和小妹妹们吃小米了,调配改吃大米;每天较其他系学员提前半个小时睡觉。
王政委特别善于做青年的政治思想工作,他不仅能说善讲、而且宣传鼓动的感染力很强。1960年初冬的一个星期天,他在预科大食堂,一口气给我们做了七个小时的革命传统报告,中间他与大家都没有休息。从红军长征讲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讲到西军电的光荣历史与未来的规划发展。由于他有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一段特殊的通天经历,故在他的讲话中,不仅口大气粗言出惊人,而且信念坚定,信心十足。在老革命及首长中,他是最早树立“科学发展观”、倡导科技兴帮的先知先觉者。
![](http://www.crt.com.cn/2012images/hs38163.jpg)
![](http://www.crt.com.cn/2012images/hs38164.jpg)
![](http://www.crt.com.cn/2012images/hs38165.jpg)
![](http://www.crt.com.cn/2012images/hs38166.jpg)
(25)通信战士的领头人王诤
1935年10月,罗瑞卿随陕甘支队到达长征的终点——陕北吴起镇。3日,陕甘支队编成红一军团,同时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下辖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和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彭德怀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叶剑英为参谋长,王稼祥为政治部主任,罗瑞卿为保卫局长。1936年2月,罗瑞卿随一方面军参加了东征。东征回师不久,中共中央决定开办红军大学。
开办红大,酝酿已久。长征结束不久,毛泽东就在考虑将经过长征的红军干部作为种子,加以培训,提高他们的水平,使之成为即将来临的伟大抗日战争的骨干的问题。1935年11月30日,毛泽东在对一方面军营以上干部讲话时指出:“只有提高了干部的军事政治程度,才能使战斗员的军事政治程度真正提高。提高老干部的程度,创造许多新干部,就是红军大战争面前的迫切任务。”随后,中央即着手筹办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
1936年5月14日,毛泽东在延川县大相寺村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议上作《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及任务》的报告,总结了东征的成果,并强调指出:应利用抗日高潮到来之前的时机,抽调大批干部,从军团领导到连排基层干部,进红大学习。
红大共分3个科。第一科科长陈光、政委罗荣桓,主要训练团以上高级干部,共39人。他们是林彪、罗荣桓、罗瑞卿、谭政、陈光、彭雪枫、杨立三、张纯清、刘亚楼、耿飚、张爱萍、杨成武、赵尔陆、王平、张经武、苏振华、陈士榘、郭述申、黄永胜、彭加仑、周建屏、符竹庭、贾拓夫、邓富连、杜理卿、张达志、童小鹏、宋裕和、莫文骅、贺晋年、张树才、刘惠农、吴富善、谭冠三、肖文玖、边章武、罗宝连、武亭、洪水。第二科科长周士第,主要训练营连干部,共225人。第三科科长周昆、政委袁国平,主要训练班、排干部,共约800人。
1937年2月9日,罗瑞卿返回陕北,来到延安。此时,红大已随党中央迁至延安,改名为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校长是林彪,副校长是刘伯承,政治部主任是傅钟,训练部长是刘亚楼,教务部长是杨立三。罗瑞卿继续任教育长。
3月2日,抗大举行了第二期开学典礼,毛泽东、朱德参加了开学典礼,毛泽东讲了话。他说:抗大像一块磨刀石,要把那些小资产阶级意识——感情冲动,粗暴浮躁,没有耐心等,磨它个精光,把自己变成一把雪亮的利刃,去创新社会,去打倒日本。
抗大第二期分为大学部和附属步兵学校两部。大学部设在延安。步兵学校由原第三科和红二、红四方面军的随营学校合并而成,设在甘肃庆阳。
大学部共分14个队,有学员1362人。其中第一、第二队多为红军团以上干部,他们中有:陈赓、罗炳辉、张际春、胡耀邦、何长工、周子昆、赖传珠、杨得志、姬鹏飞、曾希圣、康克清、邵式平、陈奇涵、王诤、刘型、刘转连、王集成,王宗槐、王尚荣、乐少华、谭友林、戴季英、黄春圃(江华)、姚喆、伍云甫、倪志亮、方正平、王赤军、余秋里、汤平、张震、张国华、马文波、李干辉、谢振华、梁兴初、肖望东、胡立教、贺庆积、赖毅、王维舟、周纯全、黄志勇、李中权、谭政文、谭家述、曹里怀等。
从资料中看抗大一,二期只有团以上的学员名单;我们是1945年8月肆业招入通信兵的,共50人其中有10名女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