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到最末一道壕沟,流到最后一滴血张慧
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牺牲。同时涌现出无数舍身取义的英雄人物。
在外族入侵面前,为了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无数中华儿女与闯进家园的敌人死拼到底,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正是有了这种英雄的牺牲精神,中国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被选中的牺牲
不论是谢晋元,还是他手下的弟兄,事先都没有想到,他们会被历史选中担负这样的角色。
“七·七”事变后不久,日军又于1937年8月13日发动了对上海的进攻,战斗首先在闸北打响。中国军队在各方面装备远远劣于敌人的情况下,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英勇抵抗。直到10月26日,国军在闸北区的处境日渐艰难。不得已,蒋介石命令该区中国军队撤出,以防卫上海西部郊区。
然而,蒋介石不甘心这样的撤退。他脑海中闪出了一个想法:把最精锐的88师留在闸北,让部队一个连一个排甚至一个班地分散,据守市区坚固建筑,让敌人每前进一步,都付出血的代价,借此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决心!
蒋介石寄希望于九国公约会议能谴责并制裁日本,因此,他需要在战场上尽量争取时间,以唤起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
88师师长孙元良不同意这样的安排。他担心部队在完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孤立在这里,干部伤亡了,联络隔绝了,粮弹不继,被敌军任意屠杀,那不但不值,更不光荣。
最后上海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决定,以一个团兵力留守闸北,以四行仓库为固守据点。
而当时孙元良的司令部就设在四行仓库,他对这里的实际情况非常了解,感到这里留下一个团的兵力太多,难以展开,于是权宜变更为留下一个加强营,以524团一营为基干,由中校团副谢晋元率领,誓死坚守。
与敌同归于尽
四行仓库是位于上海闸北区苏州河西岸、新垃圾桥西北沿的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是该地区最高的建筑,厚度很大,日本坦克无法打穿其墙壁。因为是四间银行——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共同出资建设的仓库,所以称为“四行仓库”。河对岸就是英国租界。
一营的队伍先后接到命令,陆续赶到四行仓库,已是10月27日凌晨3时。
谢晋元与营长杨瑞符商议后,召集连排长简要说明奉命死守上海闸北最后阵地,要大家决心与阵地共存亡,坚决完成任务。
从27日下午起,日军完成了对四行仓库周围的清理,逐渐摸清了这里的情况,向四行仓库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开始了!
战斗的激烈程度难以尽述。
28日黎明,敌人发动了新一天的进攻。二连二排长李春林听见楼下有异常响动,从二楼窗口探头一看,不由吃了一惊。只见二十几个敌兵乘天色未明,已偷偷运动到仓库墙下,紧贴着墙根,头上以钢板挡着,在拼命挖掘墙洞,准备在洞内安装炸药,进行爆破。
李春林赶紧叫人往下投掷手榴弹,可是,由于敌人用大钢板顶在头上,手榴弹、迫击炮弹扔下来,必然向外弹出去才爆炸,损伤不大。
眼看敌人的爆破企图就要得逞。千钧一发之际,在五楼的敢死队员陈树生往身上捆满了手榴弹,拉了导火索,纵身跳到敌人丛中。手榴弹在钢板下面爆炸,二十几个敌兵全部被炸死炸伤,而陈树生也壮烈牺牲!
国旗,国旗!
陈树生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场面,被聚集在苏州河畔的民众看在眼里,并第一时间传播了出去。
事实上,在这几天四行仓库保卫战中,一直有一个战争史上少有的奇特景观——大批的民众聚集在苏州河南岸,为勇士们助威打气。一发现敌军企图进攻,观战的民众就以各种方式迅速告诉我军。有的齐声高呼,告知敌军进攻方向;有的以几块大黑板拼接起来,写字或画图,向我军示警;更有一些人设法一次次将电话打入仓库……
看到勇士们打得日军遗尸累累、狼狈而逃时,大家就拍手欢呼,唱歌庆祝;看见我军战士舍身杀敌,英勇牺牲,大家就满含热泪,高呼口号。
而上海的各种新闻媒体,也是第一时间把四行仓库八百壮士英勇抵抗的消息,用最激昂、最悲壮的色彩,传播到全国、全世界。
上海民众很快就不满足于站脚助威,他们决心用实际行动给勇士们以支援。大批民众捐钱捐物、捐赠食品。
在上海民众送给四行仓库的许许多多物品中,以女童子军杨惠敏献送的国旗最为珍贵。
28日深夜,不满20岁的女童子军杨惠敏偷偷蹓过新垃圾桥,冒着生命危险向仓库守军喊话,问他们需要什么?守军在百般劝回无效的情况下,只好回答: “需要一根旗杆和一面国旗。”
杨惠敏于是返回住处,将一面大国旗紧紧地缠在身上,外面罩上制服,再次蹓过新垃圾桥。这一次,守军将士把她接进了四行仓库。谢晋元团副看到杨惠敏从身上脱下的国旗,激动得流下热泪!
谢晋元立刻吩咐准备升旗。杨惠敏回忆:因为屋顶没有旗杆,临时用两根竹竿连接扎成旗杆。这时东方已现鱼肚白,曙色微茫中,平台上站了一二十个人,都庄重地举手向国旗敬礼。
杨惠敏坚决要留下来替伤员们服务,但是谢团副硬把她送出门口。此时天色已亮,从新垃圾桥原路返回已不可能。谢晋元就冲她喊:“冲过马路,跳下河!”
杨惠敏从苏州河游回了南岸。而此时,南岸的人群已经向四行仓库上高高升起的国旗欢呼了!
壮士不辱使命
坚守四行仓库的勇士们本已下定了必死的决心,然而,事态的发展,并不是他们个人的意志能够决定的。
10月30日,四行仓库战斗已是第四天。日方高官接二连三地发表露骨谈话,威胁和恫吓租界当局立即采取措施,消除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的抵抗行动,否则,日军“将不顾一切后果,采取极端手段,对付中国守军”。
而租界当局也非常害怕战火殃及自身。首先是租界英军和美军两位司令官,向蒋介石直接呼吁,要求命令壮士们撤出仓库,退入租界。然后是英、美、葡、西、意等国家驻沪总领事一致协议,以领事团团长的名义正式照会国民政府外交部,要求下令四行孤军撤出战斗。
租界里的许多民众也不忍看到勇士们牺牲在眼前,他们纷纷投书或打电话给上海市政府,呼吁从爱护八百壮士出发,下令撤退。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考虑到坚守四行的部分目的已经达到,遂下令四行守军撤入租界。
坚守四行仓库的勇士们在这里整整奋战了四天四夜,打死了二百多进攻的日本鬼子,伤敌无数。更重要的是,他们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军人抵抗侵略、牺牲到底的精神!
他们的精神鼓舞了全中国的人民。不久之后,一首名为《歌八百壮士》的歌曲被创作出来: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
同胞们起来,快快上战场,
拿八百壮士做榜样!
八百壮士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给苦难中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战斗的力量!
牺牲人物
马石山十勇士
峻青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名的一位著名作家,《马石山上》是峻青早期写作的一篇小说。它不是峻青最好的作品,不过对于峻青来说,他一直认为这是自己印象最深的一部作品。这不仅是因为这差不多是他的处女作,还因为,小说讲的故事是他亲身经历的事件。
马石山成了大网底
关于这个事件的背景,峻青在1996年为自己的小说选集作的序言中写得很清楚,这里不妨摘录一些文字:
“马石山惨案”的发生日期是1942年的11月24日。一手制造这一惨案的是日本侵略者的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他亲自坐镇青岛、烟台,调集和指挥了两万多名日伪军,对我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狠毒的拉网大扫荡。
但是,我们主力部队和领导机关早已在敌人的行动之前,就得到了情报,灵活地跳出了网外,到敌占区里去打击敌人。而敌人却还在不断地向着胶东半岛的中心推进。到了11月23日傍晚,四面八方的敌人一齐集拢到了半岛的中心点马石山下,网收口了。被从四面八方拉进了网里的数以千万计的地方工作人员和老百姓,黑鸦鸦地一群群集聚在马石山上。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被困在山上的人们的焦虑心情和混乱状况是可以想见的。那时做文教工作的我,也和许许多多地方工作干部和群众一起,被拉进了网里,围在了马石山上。正在这时,八路军主力部队的一个班的十名战士,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十勇士三进三出
关于这十名战士做了什么,最真实的记忆只能来自于被他们掩护突出重围的群众的讲述。
而在那样一个混乱的夜晚,每个人的记忆都是片断的,不可能目击到完整的事件。完整的事件记忆只能来自于那十位勇士,而他们都已经在那个夜晚,在马石山上,全部牺牲了。
峻青作为被这十名战士掩护突围的一员,也留下了自己的片断记忆:
我是跟在那位大个子机枪手身后突围的,当时没有问他姓名,至今还记得他一再提醒大家的话“紧紧跟上,不要掉队”“保持肃静,不要惊动敌人”。分手时我也在场,亲眼目睹了十勇士不顾个人安危坚持返回救人的感人情景。
对于整个事件,峻青在自己的小说集序言中给出了这样的勾勒:
他们立刻把焦急万状东碰西撞的群众组织了起来,带领他们突围。他们在夜色的掩护下,顺着一条山谷冲下山去,在一处敌人火网较稀疏的地方,撕破了网口,掩护着一大批群众冲了出去。
可是,当他们冲出去以后,发现山上还有很多群众没有冲出来时,又返回身去,杀进火网里面,去抢救第二批群众突围。就这样,一夜之间,他们杀了个三进三出,当最后一次突围出来时,天已经亮了。
他们本来是可以完全转移了的。可是,当他们看到山上还有群众在呼救时,却毅然又返身杀回了包围圈。
在那个清晨,突围的群众们后来听到的只是马石山上激烈的枪声,山上具体发生了什么,他们无从得知。
天大亮后,鬼子刚刚撤离了马石山,群众立刻沿着战士们最后返回的路跑上去。在山边的两个火堆旁,看到了两个战士的遗体。山西南的一条沟里,有几百个同胞的尸首躺在那里。来到平顶松附近,只见石墙被掀得东塌西倒,而且掏了许多射击孔。每个射击孔下面,都堆着一堆子弹壳,有4个同志牺牲在旁边。石墙内,砸得粉碎的枪托、砸弯了的枪筒和砸扁了的机枪梭子,零乱地散在地上。最后在平顶松下,他们找到了班长和那个小个子战士等3人的遗体。他们像三个熟睡了的亲兄弟,安静地躺在平顶松下。班长的手里,还握着一块手榴弹木把的碎片。
人们只能从这个场景,去想象当时发生的事情。从班长等三人的遗体看,他们是最后时刻抱在一起拉响了手榴弹。
群众口中的丰碑
敌人撤退后,群众从疏散地返回,沿途各村都在传颂十勇士催人泪下的英雄事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