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档案】
孟丙南,男,1922年1月出生,杭州余杭人,民革党员。曾任国民革命军第16军预3师7团3营营长。1956年起任省政府参事室研究员,为省政府参事室终身参事。
【烽火岁月】
1944年6月初,孟丙南所在部队奉命开赴豫西增援,阻击日寇,迎击自洛阳西犯之敌。上级指示,务必歼敌于潼关之东,确保关中安全。
部队出发时天还没亮,孟丙南和战友们在驻地陕西省华阴县大姚村紧急集合,村民得知部队要开往河南打日本鬼子,男女老少摸黑拥到村口送行,祝福他们旗开得胜,早奏凯歌。
“这是一段十分艰苦的日子。”孟丙南回忆,部队全副武装,枪支弹药加上背包、干粮,平均每个士兵负重20余公斤,跨过陇海铁路,往东出潼关,急似救火,人马都不休息。有的草鞋磨穿,有的中暑虚脱,但大家坚持前进。一路上,时时可见路边躺着不少阵亡者的尸体,血水流入沟里。“最艰难时,渴了喝过滤的马尿,饿了吃发霉的干粮,一昼夜徒步行军150华里。”
抵达阳平宿营后,孟丙南接到指令:敌人将在次日拂晓前抵达秦岭北麓的夫妇峪,立刻带领全营士兵赶到峪口设防,构筑工事。整整一夜,孟丙南和战友们一面加强警戒,一面构筑工事,始终处于临战状态。
但日寇并未按情报所说的从夫妇峪山沟行军,而是抄山间小路,越秦岭而下。苦守一夜的孟丙南刚刚撤下,接应的第二营便与敌人狭路相逢,打响肉搏战,由于寡不敌众,全营官兵大多壮烈牺牲。“当时我正准备休息一下,突然听到南山方向密集的枪炮声,我军已与敌人交战。炮声隆隆,火光冲天,一个多小时后才渐趋平静。” 抚今追昔,老人连连感慨:“战争年代,生死都在一瞬间。”
等增援部队赶去时,敌人已退去,战场上尸体遍地。在山腰和山麓,日寇丢下百余具尸体,其中包括一名被击毙的旅团长。
日军投降时,孟丙南所在营队接收了日军一个联队的营房,共计仓库5座、军马50余匹等。然而没过几天,这些马匹相继倒毙。兽医解剖后发现,军马的胃里有许多大头针,胃如同刺猬一样。原来,敌人有意破坏,在受降前将大头针拌在草料中喂给马吃,其险恶居心可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