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播报
金守淦:从富阳场口走出去的著名目录学家(组图)
2022-06-10 17:57:50
来源:富阳社科
作者:谢华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新中国成立初期,浙江省曾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名胜古迹调查。金守淦先生率先垂范,先行调查富阳名胜,为其他地方作了范例。为进一步丰富富阳历史文化名人档案,近日,区档案馆通过相关渠道征集到的《浙江名胜古迹调查表》(富阳篇)是金守淦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研究,对富阳范围内的山川作出的调查实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本文在此调查表所涉及的富阳风物基础上,对金守淦早期一些鲜为人知的旧事作了一定的研究,他一生不慕名利,一身正气,值得家乡人民称颂。

    求是书院开启爱国思想

    金守淦(1877—1961),字任父,号六弢居士。王洲乡塘下村人(现属场口镇徐家村)。早年就读于同邑举人柴锡堂主讲之东图书院。后考入邑庠,继又入杭州求是书院、上海中西书院。

    1894年中日之役,汪康年、陈仲恕等人鉴于国势日衰,宜振兴实学,以图自强,拟创办崇实学堂,各方奔走,宦绅梗阻,久久不得行。直至1897年5月21日,侯官杭州知府林迪臣(林启)利用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后在清光绪十五年至十七年间(1889—1891)重建的普慈寺充办学堂才正式开学。林启深受维新思想影响,主张变革旧式教育,开办新式教育,以“育才、图治”为宗旨,他认为杭州已有的书院“只空谈义理,溺志词章”,不适应革新和建设的需要。于是他创立了中国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校之一——求是书院。林启认为求是书院应该振兴实学,创办新学,培养人才。

    书院重视“西学”传习,课程设置齐全。以国文、英文、算学、物理、化学、地理等为必修课,后增设体操课,另开设日文等课,供自由选读。教材大多是从美国中学课程翻译过来,毕业程度相当于美国大学的预科。

    求是书院首届招收“举贡生监”(后称“内院生”)30名,学制5年。以后也招“经生”“蒙生”,统称为“外院生”。延请英文、算学、化学、教习,分科讲授。按照学堂常规制度,抚院派林启为总办,陆冕侪为监院。1898年,时康有为任总理衙门章京,与杨瑞、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参与新政、提倡新学之际,迭奉上谕,催各省与各府县,开办学堂,期限綦严,抚院遂以求是书院为筹设学堂总汇之所,一面收买院后空地,建设讲堂斋舍,一面添招外院生(经生)60人(其中举贡生监应试入学的20名),以原有之30人为内院生。

    金守淦为外院生入书院(内院生伙食纸张由书院支付,外院生待遇不及内院生,要缴学费、膳宿费,也无“膏火”,只保留奖学金。只招了一届,以后未再续招),他虽出身耕读之家,其祖父金鳌和兄长金守梅都是秀才,但其家境贫穷,生活艰辛。由于自己是外院生的缘故,面对数字不小的学费,开始有些气馁。其父金日恒(1845—1901)过世较早,守淦在外读书,家中无人照料。乡人叶炳喜是富春名医,名闻乡里,经济富有。叶炳喜得到消息后,就写信给他,让他在外安心学习,学习费用不需要他筹集。在叶炳喜的支持和教诲之下,金守淦一入求是书院就脱颖而出。他作为首批经生,由于自幼打下了扎实的国文基础,研读经义、史学、八股文都很刻苦,表现出过人的才气和毅力。他在求是书院就读的三年里(1898—1901),除了接受了西学的沐浴,更有书院先生严于督课,所以学业大进。

    这时的金守淦与余敏时、王维忱、朱献文、吴徵、刘崧申、钱家治等为同班同学,与蒋百里、许寿裳、陈仪等为校友。

    1900年秋,守淦考入求是书院第二年,“戊戌政变”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相继发生,他看到清政府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醒地感受到了清政府的腐朽没落,怀着一腔热血从旧的科举制度中杀出来,追求救国救民之路。求是书院一部分师生思想先进,倾向维新和变革。教师中比较著名的有宋恕、马叙伦、孙翼中等人,他们在课堂内外传播民主思想,对清政府反动腐朽统治不满,组织成立了“励志社”,“励志社”即“浙学会”。金守淦与求是书院其他师生孙翼中、王维忱、蒋尊簋、蒋方震、许寿裳等人都是社员。

    有的学生更是关心时事,他们发表文章抨击时政,招致清廷追捕。比如史寿白甚至在书院中直抒心中郁闷,在一篇《罪辫文》中将“本朝”改写为“贼清”,几乎酿成“罪辫文案”。1901年初夏,求是书院“罪辫文案”事发,监院陈汉弟将“励志社”(浙学会)改名为“哲学会”,以之为掩护暗中开展反清活动。同时,书院以派往日本留学的方式保护了这批学生,他们在日本恢复“浙学会”的活动。1903年11月,东京的“浙学会”召开第二次会议,研究取得革命根据地问题。之后,根据会议决定,会员们加紧推进组织准备。1904年11月,以浙籍留日学生和以上海为中心的国内革命派,组织成立“光复会”,以蔡元培为会长。后来光复会加入同盟会,对于辛亥革命的直接影响是无可争辩和有目共睹的。

    求是书院不仅在思想上和人才上为辛亥革命特别是浙江光复作出了贡献,甚至在组织上也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某种条件。史学界存在一种说法,就是“光复会”是由“浙学会”发展而来,而“浙学会”的核心是求是书院部分学生发起成立。

    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产生深刻的影响

    1916年7月,蔡元培被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任命为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赴任后,遂即邀请金守淦北上,出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监一职。金守淦是蔡元培的好友,金在求是书院读书时,蔡就曾与他相识。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位于原马神庙和嘉公主府(今北京景山东街)。1908年,独立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位于南新华街路西(现在杏坛宾馆一带)。1923年学校更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位于北京南城,著名的琉璃厂区域内,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金守淦此时来到师范学校虽不曾担任主课老师,41岁谋得该校教育科长兼学监一职,但他的学识修养在师范学校还是受到学生们欢迎的。

    茅盾先生题过一副名人人名联,“老舍、老向、凤子;胡风、胡考、龙生”。联中“老向”(1898—1968),原名王焕斗,字向辰,笔名老向。“论语八仙”之一,现代著名作家。

    他出生于河北省束鹿县今辛集市北部宋村。父名王吉星,字耕农,粗识文字,从事农耕,是一个殷实人家。老向6岁时,县里兴办新式学堂,他与堂兄一同入了本村小学,教员排着他大哥们的官讳,取了两个学名,焕斗、焕学。他让堂兄先挑,堂兄挑选了“焕斗”两个字,他自然就叫“焕学”了。谁知过了半个月,他的堂兄说“娘说这个名字不吉利,叫我跟你换一换,”他也没说什么就换回来了,这样,他就又改叫“焕斗”了。

    后来,王焕斗考入北京师范学校时,正是袁世凯的“洪宪元年”。他对老师很尊重,从小就有着求变的向往,革新的思想,叛逆的性格。有一天晚自习,他伏案而眠,学监金任父先生去点名,同桌同学急忙用胳膊肘撞他。金先生赶紧小声儿阻拦说:“不要叫他,他白天很用功,累了,叫他睡吧!”他偷偷听到这几句话,感动不已。

    金守淦在北京师范学校担任学监仅一年,在校长陈宝泉的安排下,偶尔也讲中国哲学史等课程和作一些演讲。由于他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实乃一代名士。“听金先生讲课,乃感观和心灵莫大的享受”。这是师范生匡互生在《来到了北高师》中描述的情景。

    高师毕业生孙东阁在回忆中也记载:“金守淦老师教我们中国哲学史,讲义是用崭新的白话文写的。经他在课堂上分析、鼓励,我们早就不作堆砌辞藻、空疏无物的古文了。”后来,高师校园里“改写白话文”的新思潮之风悄然而起。

    金守淦被请调去了京师图书馆,他在北京师范学校的一些逸事在学生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一言一行也将留在师范学校波澜壮阔的历史中。

    在京师图书馆参与清宫藏书点查工作

    1909年9月9日,分管学部的洋务派军机大臣张之洞抱病上奏,请求建立京师图书馆。张之洞的上奏当天即得到批准,京师图书馆终于从法律和行政上宣告诞生。

    不过,首任馆长缪荃孙主持筹办的京师图书馆还没来得及正式对外开放,清政府就覆亡了。1912年8月27日,寄寓在什刹海北岸广化寺的京师图书馆在第二任馆长江瀚的努力下终于开馆接待读者,“无论士农工商界暨女学界,皆得入览”。

    京师图书馆的开放,是中国传统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变的标志。1918年,金守淦因博览群书,于目录学造诣颇深,经时任教育部次长兼京师图书馆馆长袁希涛(字观澜)举荐,派任他从北京师范学校到京师图书馆馆员一职,在编目科办事。“由教育部职位虽小,薪金虽薄,每月五十元。然,甚合我意,因可得一读书职位。由此抱定宗旨,不肯轻易更动。”(金守淦日记载)此后又担任庶务部、文牍部、会计部、四库部、编纂部、阅览部主任及代理馆长等职,长达32年之久。金守淦早在求是书院读书时,就在经史、文字等学问中颇有成就。他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图书馆事业,以及潜心于图书馆学、文献学。其图书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学原理、目录学和辨伪学等方面。

    他喜欢收藏书籍,京师图书馆的同仁对他的评价是,“只要他看到有喜欢的书籍,都会认真地写抄”。他自调入京图后,工作上勤勤恳恳,从不马虎,留给同人们的印象十分的深刻,他自己采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多种方法来研究从事校勘、辑佚学,他阅读的书籍范围也是相当的广泛,包括文学、医学、历史、地理、诸子、佛学等方面。他撰写的《自证录》《病榻追忆录》记录了当时文献学的分类,他的学术研究对于今天的文献学研究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学习与借鉴意义。

    富阳博物馆馆藏金守淦收藏的文物

    1947年,解放战争取得阶段性胜利,金守淦却深感自己年事已高,难能出次大任,便主动告退返回桑梓。

    返乡时,携带回来友朋赠送他的一批书画和一册《永乐大典》副本。在带回的这批古字画中,有梁启超写给他的对联一副,内容为:“呼龙耕烟种瑶草,招鹤下云眠古松。”该对联属于行楷作品,书法风格外雄内秀,自有情趣。上联旁款“任父仁兄清属”,下联旁款“梁启超”。下钤白文“升会梁启超印”,“任公四十五岁以后所作”二印。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光绪己丑年(1889年)举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一位蜚声中外、知识渊博的学者,不但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时年,梁启超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李四光为副馆长,袁同礼为图书部部长,金守淦为庶务部部长。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1972年,那个和周恩来“偶遇”的杭州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组图)
·下一篇:浙江东方博物馆馆长董利华:为党庆生,这份礼物很特殊
无相关新闻
浙江红色文化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浙江红色文化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浙江红色文化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浙江红色文化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