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先茹 李红
“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豫剧《花木兰》的这段唱词因体现女子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战斗的精神而被广泛传唱。在抗日救亡的战场上,也有无数这样的巾帼英雄。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她们满怀热血和激情,不计个人生死得失,年纪轻轻便投奔革命队伍。
8月21日,记者跟随湘潭市妇联相关人士,一起探望慰问了当地3位抗战女兵,听她们讲述自己年轻时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赵瑛:“我是用双脚从东北走过来的”
“从东北抗日,到湘西剿匪,这一路的战役,我母亲都参加了,她年轻时还真是上战场当兵打仗的。”在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赵瑛儿子李子军向记者回忆说。
1943年的东北,还在日寇的铁蹄下被蹂躏践踏。为了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东北,年仅16岁的赵瑛积极响应“救亡图存”的号召,加入吉林榆树的革命队伍进行抗日。年纪轻轻的她是组织里的活跃分子,很快便做了当地的妇联主任。没多久,赵瑛正式穿上了笔挺的军装,在战场上持枪拿刀,浴血奋战。
那时候,赵瑛一边忙工作,一边打日本人。除了进行土地改革之外,白天她和八路军战士们一起站岗放哨,防止日本人来捣乱;到了晚上,她就跟着部队一路前行,边走边打。
“我的母亲对我们子女说起过一句话:‘我是用双脚从东北走过来的’。她一路扛枪打仗,从东北一直到湖南。”李子军说。
如今,赵瑛的双腿已无法走路。旧社会残酷的战争不仅夺走了她安宁的青春时光,也夺走了她的健康。然而已是耄耋之年的她,依然记得自己年轻时上战场杀鬼子的情形。
赵瑛告诉记者:“那时候街上的日本人很多。鬼子在路上隔十几米就挖一个坑,见到中国人就去挑,然后把人扔到坑里去活埋。大家要活命,就要去杀鬼子。”
赵瑛便这样拿起了刀枪。当记者问她“杀了多少鬼子”时,她回答干脆利索:“不记得了,因为数不清了。”
贾玉梅:“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在贾玉梅的家里,记者见到了这位曾在抗日战场上抢救伤员的杏林女兵。眼前的老人神态安详,和蔼可亲。
贾玉梅于1925年出生于东北。1941年,16岁的她参加了革命队伍,被分配到距延安仅15公里地的一处抗日根据地后勤军工厂里,给部队上的军人做棉被和军服。工厂共有50名工人,贾玉梅和同事一起,平均每天能给八路军做50多套军装。直到1944年工厂停工,贾玉梅结识了自己的丈夫孙减波,从此跟随丈夫,成为一名战地护士。
贾玉梅的儿子孙晓利告诉记者:“我的父亲是258团参加了30年革命的老红军,在120师36团担任过医疗队的队长。我的母亲跟着父亲,经历过百团大战,也经历过平型关战役,每发生一次战争,她就要不断地在战场上抢救伤员。”
在那时,处于敌后方的抗日根据地多在远离大城市的农村地区,36团卫生队的医疗条件有限,加之药品因遭到封锁而奇缺,因此战士们受伤后的救治极为有限。伤员人数众多,但贾玉梅和同事们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为伤员们提供换药、包扎等最积极、迅速的救治。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部队挺进东北,贾玉梅随丈夫被调至东北野战军独立13师,开始和部队里一些基层医护人员学习医护培训,成为一名药剂师,继续从事医疗工作。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面对采访,贾玉梅一字一顿地唱起了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曲。
郭力群:“看见日军,我就将情报埋在地下”
1923年出生的郭力群已是92岁高龄。
郭力群于1941年入伍,正值年少的她在表姐介绍下入了党,成为河北省迁西县一个村中的妇女救助联合会主任。她还在村中当情报员,冒着生命危险为村中传送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