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的姜立诚来北京已经十天。
他胸前一直佩戴着一枚金色五角星形的“同盟胜利”纪念章。纪念章中央的圆形宝蓝色区域内,有个红色的字母“V”,代表胜利。
70年前,日本向同盟军投降时,这枚纪念章曾出现在千万中国抗日军人胸前。
不过,姜老先生佩戴的是一枚复制品,是他从湖南益阳来北京时一名官员赠送的。
令老人爱不释手的,还有一套崭新的大翻领、黄色咔叽布制军服,这与他70多年前穿过的军服几乎一样。胸前蓝色边框的身份牌上写着:“长沙第九战区司令部副官参谋姜立诚,中华民国三十四(1945)年配用”。
9月3日,姜立诚将和数十位国民党抗战老兵一起坐车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
“感谢人民政府,这是天大的荣幸。”姜立诚抹了抹眼睛。八年抗战年中,他参加了长沙大会战、常德会战和长衡会战。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1938年11月,日军占领湖南岳阳,敌机的狂轰滥炸导致人心惶惶,“日本鬼子”的威胁近在咫尺,在距离长沙城不到50公里的宁乡县,16岁的姜立诚报名参加陆军志愿兵第一团。
“当时全民族都在抗战,我只有参军这一条路,不然家乡就被日本鬼子占领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姜立诚回忆,由于战事吃紧,政府出台强制措施征兵丁。“家里有儿子的,两个留一个,五个留一双,独子可以不去。”
1939年3月,姜立诚前往长沙,被编入第九战区司令部副官处,和战友负责数十台车辆的调度、加油,以及每天把上百斤一个的油桶码放整齐。这项工作对姜立诚这个当时身高只有1米5,体重不到90斤的“细伢子”来说,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考验。他还记得,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的薛岳将军为了提振士气,经常训话,提醒大家:“是来抗日的,不是来升官发财的,是来救国的,不是来吃白饭的。”
1939年9月,他第一次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当时,第一次长沙会战打响,九战区部队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区对日军进行战斗,粉碎了日军消灭九战区主力的企图。17岁的姜立诚受命由长沙走水路转移档案及眷属至茶陵县,10余天的路途伴着枪林弹雨。“那时小,吓得哇哇直叫,真是惭愧。”老人笑着说。
在枪炮的洗礼下,年轻的姜立诚很快成长为一名“老兵”。1942年3月,因第三次长沙会战大捷,凡参战有功将士均被表彰,姜立诚被“连升三级”,晋升为准尉司书,参与制作每日战报。
这段军旅生涯,显然让他觉得十分荣耀。他后来在回忆录中用漂亮的蝇头小楷写道:“不满19岁配着斜皮带儿出门,门口四名士兵班长(哨长),森严的卫士敬礼之声喊出,震耳欲聋,好不惊惶,制度如斯,对待军官仪礼,无可如何,只得举手答礼致谢。”
1944年5月开始的长衡会战令九战区损失惨重。姜立诚说:“当时我随赵子立指挥官住在岳麓山湖南大学指挥部,日本鬼子孤注一掷,从岳麓后山包围我司令部,我们随后突围,赵子立行动困难,由我们轮流背至湘江渡河。”
“赵子立很胖,我们几个很瘦的官兵拼了命地轮流背他,才背了出去。”他回忆道,“部队牺牲甚惨,第十军全军覆灭,日军最终占领长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