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
“最后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拿去做军装;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听!民齐唱救亡进行曲
工农兵学商, 一齐来救亡。 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 走出工厂田庄课堂, 到前线去吧, 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 脚步合着脚步, 臂膀扣着臂膀, 我们的队伍是广大强壮, 全世界被压迫兄弟底斗争, 是朝着一个方向。 千万人的声音高呼着反抗, 千万人的歌声为革命斗争而歌唱。 我们要建设大众的国防, 大家起来武装, 打倒汉奸走狗, 枪口朝外响! 要收复失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把旧世界的强盗杀光!
支援前线为了抗日救国
全民总动员妇女争先锋
我是抗大校友
(1)参军进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附中
1941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之中。在国际上正在展开反对德、意、日法西斯强盗的决死斗争;在国内正进入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根据党中央“保存和培养干部,准备反攻”的指示和军区的斗争形势,决定在抗大二分校设立附属中学,为战略反攻积蓄力量,为抗战建国培养人才,他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在附中里,要逐渐吸收地方一批小知识分子青年训练,以改善部队下级干部的文化科学水平,在反攻时部队一定要扩大,因此今天就必须准备必要的资本,为中国革命事业培养干部,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人才,这就是创办附中的目的。”我就是在这一精神目的召唤声中参军进入抗大二分校附中的。当时在我校选招(边区五中)20个名額:,给八大队10个,女生4人,田慧琴、張敏、梁庆元、王銘慈;男生6名有;范玉祥、韓玉鄰、闫海英、刘文质、赵志威。当我穿上草绿色的军装,站在连队的行列中时,别说心里有多高兴了,这是我多年的心愿呀!又能继续上学念书,这更是求之不得的幸运。
抗大第2分校:1938年12月,以驻陕北蟠龙地区的抗大第7大队和驻瓦窑堡的抗大第1大队第1支队为基础,与抗大第2、第3、第4大队和陕北公学旬邑分校,西北抗日青年训练班各一部,合为抗大第2分校。陈伯钧、邵式平、孙毅、朱子向、赵凤岐、徐德操、袁子钦、李志民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该校成立后,学员分别由陕北和关中出发,于1938年由延安来到敌后晋察冀边区。1939年2月到达河北省灵寿县陈庄一带办学。当時设有高上科训练营(团级干部)。属晋察冀以聂司令员为首的军区司令部领导,二分校校长孙毅,政治部主任李志民,开始兼附中校长。1942年10月上级任命华北联大教务长有名的教育家江隆基来任附中校长。我编在八队,队长刘卓群政治指导员徐光。开设的课程文化课为主,政治时事课,军事课主要利用早晚时间进行,早晨进行队列教练爬山、跑步、利用地形地物、防空演习等,晚上进行方位判定、夜行军,孙毅校长还多次强调为适应当时的斗争环境,要我们加强军事体育的训练,他说:“爬山、跑步锻炼筋骨,习以为常,不觉其苦。”看他:行不坐骑,雨不张伞,晒不戴笠,手里总拿着一根藤子棍,有时拿着有时拉着,都是为了健身。
那时学习条件非常艰苦,课堂就在野外大树下,老乡的打谷场上,上课时背包就是橙子,膝盖就是桌子,敌人的飞机还常来空袭。
(2)艰苦的军营生活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一年,又遇旱灾遭大荒年。日本侵略军板垣师团却调集55万兵力到华北实行“大扫荡”, 到处修碉堡,向根据地中心地带步步逼近。他们采取“蚕食政策”“梳子战术”“铁壁合围”“三光政策”抢到的粮食能运走的运走,运不走的烧掉,敌人的蚕食活动越来越频繁,学校的处境十分困难,由于日寇实行“三光”政策和经济封锁冀西一些地方的粮食被敌人抢光或烧光了冀中的粮食又运不过来,造成了粮食和药品供应日益困难,加上冀中部分学校机关迁来冀西山区这块巩固的根据地,这样人口增多了粮食供应就更困难了,小米没有了,玉米面没有了,只好以作马料的黑豆充饥,油很缺,菜也很少,一百多人的连队每顿饭只能吃到十几斤菜或罗卜干,有时甚至没菜吃,动员学生去挖野菜,那时我们从山上拣些老百姓摘掉下的花椒,用铁锅或瓦片焙干,加些盐砸碎拌成花椒盐下饭。由于营养不良,医药缺乏,不少同学开始生病,当时没有防蚊设备,加上学员体质差了,疟疾开始流行,传染的很快,部分同学又患了疥疮、夜盲症,还有个别同学患了伤寒。面对严重的困难和疾病流行,校领导和医务人员想了很多办法为同学们治疗,校医郑惠民医生也患上疟疾,还坚持走三里路来队上给病人看病,我们的语文老师张秉泉也染上了疟疾,还坚持着给我们上课,有一次竟晕倒在地。有的病人高烧不退说胡话,没有药治,大家都非常焦急。后听老乡说丁香叶可治疟疾,就派人上山采野丁香叶熬水或者制成流膏调些炒米面做成药丸给病人吃,但疗效甚微。再加上粮食困难,连重病号都喝不上一碗小米粥,就是这种如今不难控制的病当年却能置人于死地,知道的就有八位同学被这场病魔夺去了生命,有两名女生。而大多数患疟疾和其它病的同志,则是靠自身的生命抵抗力与疾病作顽强的斗争活过来的。
校首长和我们同甘共苦,吃的也是黑豆,一次孙校长到三队,正碰上开饭,伸手拿起一个黑豆面窝窝咬了一口还说:“蒸的不错”随手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小勺和大家吃起来,边吃边说:“现在咱们大家吃黑豆,生活很困难;可敌人比我们还困难,我们的困难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的;敌人的困难是无法克服的,因为他们是侵略者,最后一定失败。目前我们所处的困难,只是黎明前的黑暗,咬紧牙关,渡过困难,同学们能克服困难就是胜利。”孙校长还建议把一部分黑豆磨成豆浆喝,做豆腐吃,豆楂炒着当菜,粗粮细做给同学们增加营养。孙校长和大家一起吃黑豆的消息和讲话很快传遍了各队,大大鼓舞了同学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斗志。
为了克服困难,我们和男同学一样挖野菜,拾柴看护病号,烧火做饭,样样都干,有些比他们还干的好,在艰苦岁月中,面对饥饿和疾病,同学们毫不畏惧。
聂荣臻司令员对我们关怀备至,还在百忙中到抗大附中给学生作报告。要求学员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他说:“有了文化就如人有了翅膀”。 为了使附中学员的体质尽快得到恢复,决定提高伙食标准。孙校长在宣布这项决定时说:“你们年小体弱,正在发育时期,有如含苞欲放之花,需要营养,军区决定每人每周增加二两肉,每天保证三钱油、盐。”又陆续给我们调来了一些小米,能喝上一顿小米粥了。
学校想方设法给学员增加营养,有时还到老乡那里换些杂粮,枣面,每人每星期还可吃到二两肉。大家的体质逐渐恢复。学校还把患疥疮较重的同学送到阜平温塘治疗. 我是抗大校友
待读 (3 ) ,<隨总校迁往陕北>
附: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抗大生活
抗大,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与困难进行顽强斗争的精神,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也是驰名的。《抗大动态》一书中,曾这样记述过抗大的生活:“抗大全校人员,无论教职员、学员或事务人员,总合起来,平均计算,每人每月包括穿衣,吃饭、零用、津贴、书籍、办公费用等等,只合八元左右。以此数目与全国任何大学比较起来,那是微乎其徽的”。从实际情况看,就是这仅仅八元左右的生活费用,也是经常难以保证的。尤其是抗大在浆水的一段时间里,正赶上华北一带连年遭受水、旱、虫灾,加上日伪军的“扫荡”和国民党杂牌军的不断搔扰,使邢台山区的生活条件更加艰苦,这就给抗大办学带来极大的困难。抗大师生员工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终于顽强地坚持下来,而且使学校越办越好。
先说住房,这是抗大到浆水后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浆水一带的山村本来住房就很紧张,又被当时的国民党杂牌军占据了一部分,当地人民群众虽然全力为抗大腾房,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要露天住宿。为了解决住房,抗大全体同志集中力量,首先整修破房、残院、旧庙和牛、羊马圈等。校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一起发扬在延安挖窑洞的精神,搬石垒墙,清除粪便,整修圈棚,干得十分出色。没多久,这些原来破旧不堪、长年不住人的的地方便一改旧颜,成了抗大师生员工“理想”的住处。伙房大都安排在戏台或旧庙里。抗大的这一模范举动,在浆水周围山村中迅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下子打破了群众一向对“当兵的”没有一点好印象的传统观念,也使住在当地的国民党杂牌军处于反面教员的孤立地位。最后,不得不灰溜溜地迁往他处。这样,抗大的住房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