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中华民族积淀几千年的文化瑰宝,古代圣贤那些被人们广为传播的名言警句,是他们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他们个人生活的体验,是他们献给后人的智慧结晶。学习运用这些名言警句,可以使我们明智慧、辨正误、正言行、健身心。
在阅读一些国学经典时,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古人的一些名言警句往往概括成三个方面。“三”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里很重要,标志着一定的规模或分寸。三以下,不足;三以上,多了。到了“三”,就应适可而止。人们常说“事不过三”,也是这个意思。
这里,根据自己的理解,向大家推介古人的十个“三”。
“三宝”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语出《老子·第六十七章》。意思是说,我有三件宝贝,一直坚持守护它们。一是仁慈,二是勤俭,三是不要争强好胜、锋芒毕露。
“三患”
君子三患,未之闻,患不得闻;既得闻之,患弗得学;既得学之,患弗能行。
语出《孔子家语·好生》。意思是说,君子有三种担忧:当没听到真理的时候,担忧听不到;已经听到了真理,担忧学不到手;已经学到了,又担忧不能践行。
“三思”
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穷莫之救也。
语出《孔子家语·三恕》。意思是说,作为君子,有三件事必须认真思考:少年时没有刻苦学习,到了成年就没有真本事;长辈不严格教育后代,死后便没有人思念他;自身有余力却不帮助他人,到了走投无路时,便没有人来救助自己。
“三戒”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语出《孔子·季氏》。意思是说,在人的少、壮、老三个阶段,要分别侧重警惕三件事:少年时血气未足,不要沉迷于男女之情;壮年时血气方刚,不要好胜喜斗;老年时血气既衰,不要贪得无厌。
“三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语出《论语·学而》。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为别人做事,尽心尽力了吗?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温习、练习了呢?
“三危”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
语出汉代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意思是说,天下有三种情况会让人身处险境:第一种是品德差而受宠信;第二种是才能低而占高位;第三种是无大功而得厚禄。
“三学”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语出汉代刘向《说苑·建本篇》。意思是说,少年时爱学习,如同初升的太阳那样鲜亮;中年时爱学习,如同中午的太阳光芒四射;老年时爱学习,如同燃烛照明。
“三不”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语出《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说,人遇有三种情况时要正确对待:富和贵时不能心意放荡;贫和贱时不能改变节操;碰到威势和武力时不能志气屈服。
“三要”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语出清代《曾国藩家书·劝学篇》。意思是说,读书人有三点要做到:第一须有大志;第二须有见识;第三须有恒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