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红旅频道>>作者专栏>>田永清>>正文
《将军与大学生十日谈》连载1
2023-03-20 14:14:57
来源:鸡鸣书屋
作者:田永清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小编按:从今天起,本平台依据授权陆续连载军中儒将田永清的代表作《将军与大学生十日谈》。

    三版前言

    这本小书最初写成于1998 年,距今已经10年了。1999年和2002 年先后两次正式出版,离现在也已经过去多年了。最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决定第3次出版这本小书,这又使我回忆起了当年写这本小书的初衷和有关情况。

    从1994年开始到本世纪初,我先后12次应总参政治部干部部的召唤,到总参大学生集训基地(前期设在山西省忻州市郊区一个叫做“黄龙王沟”的地方,后来又迁移到河北省张家口市的一处军营),给那里当年入伍的地方大学生作报告。每年来这里参加集训的,少则五六百人,多则八九百人。他们来自地方二三百所大学,其中有男有女,有博士、硕士,学历最低的也是大学本科毕业的学士。

    前些年有一种讲法,说是地方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产生了所谓“三信(信念、信任、信心)危机”,有点“刀枪不入,软硬不吃”“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一般“道理”很难与他们的思想“接轨”。

    果真是这样的吗?我看不尽然。

    与地方大学生多次接触、交谈,更加坚定了我对于他们的热爱和信任。我每次给他们作报告,不时会被笑声或者掌声打断。从他们的笑声和掌声中,我深深地感到,当代大学生依然是渴求真理的!记得1996年11月1日给那里的大学生作报告之后,集训基地广播站和学员们自办的刊物《黄龙金秋》,一下子就收到了200多篇稿件。他们在文章中讲了很多热烈的充满感情的话语,对于我的报告表示了认同和赞赏。这对于我这个老兵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

    我给地方大学生作报告,是以老兵的身份,以兄长的心情,以谈心的形式,以讲故事的方法展开的。所谈的问题,都是他们当前关心的问题和参加工作以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当然,报告的内容尽量融思想性、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这样可以增强报告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我所讲的都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经所历、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其中没有多少大道理。

    老实说,我这个人在别的方面胆子比较小,但讲起话来胆子还比较大,还能展得开。开始给地方大学生作报告时,是经过座谈,摸清底数之后,针对他们关心的一些问题,列一个很简单的提纲,上来就讲。一讲就是半天,有时讲一整天。只是到了1997年秋冬,我利用在国防大学研究系学习的近三个月时间,才根据过去列的提纲和回忆,参考另外一些材料,整理出一份讲稿。最初比较薄,大概只有五六万字。后来,我把这份讲稿和另一份材料呈送给我一向崇敬的孙毅老将军和交往多年的著名演说家李燕杰、曲啸等同志审阅。他们不但认真看了,还亲笔给我写信予以鼓励。孙老那时已经95岁高龄了。李燕杰同志也已年近古稀。曲啸同志患脑溢血多年,重病在身,走不了路,说不了话,他是用那只还能活动的左手,一笔一画给我写信的。先后听过我作报告的众多地方大学生,也有人给我写信或捎话,希望我把讲稿整理出来,出一本书,以供他们参考。所有这些,都给了我巨大鼓舞,增强了我出书的信心。

    丑媳妇总是娶见公婆的。书写出来之后,交给哪里出版呢?出版了效果会如何呢?对此,我又考虑了很久。 真没想到,看了书稿之后,竟有三家出版社答应出版。最后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决定出版此书,并为这本小书起了个大名《将军与大学生十日谈》。

    这本小书出版之后,所引起的比较强烈的反响和评价,是我始料未及的。先后两次出版、数次印刷,发行量早已接近5万册,虽然远远算不上什么常销书、畅销书,但5万册也不算一个很小的数目。

    更使我感动的,是我听说和遇到的几件事情。

    那还是我在位的时候,有一年冬天我到驻扎在湖北省一个比较偏远县份的工兵团去检查工作,一位连队指导员拿出这本小书让我签名,并谈了他的一些读后感。我感到很奇怪,问他是从哪里得到这本小书的,他说是走了几十里路到县城新华书店买来的。真没想到在一个偏远县城的新华书店,还摆放着我的这本小书。

    还有一年春节团拜,在人民大会堂遇到了一位我所熟悉和尊敬的上将,他拉着我的手开玩笑说:“你写的书我认真看了,写得不错嘛!我现在讲话、作报告,可是经常"偷’你书中的东西呀!"我也开玩笑说:“上将‘偷’少将的东西,我感到光荣呀!”当然,我也没忘记再加上一句:“谢谢您对我的鼓励和鞭策!”

    河南省平顶山市一位80岁高龄的离休中学校长,看了我的小书之后,亲手摘录其中的一些要点,并让人打印多份,转送给他过去教过的一些学生阅读。

    有人告诉我,有的一家三代,已经退休的祖父母、正在工作的父母亲、在大学读书的孩子,同时读我的这本小书。我想,这不是我的这本小书写得有多么好,大概是书中的某些内容,对正在读大学的孩子多少有一些参考价值吧!

    还有人告诉我,有的孩子高中毕业后到国外留学或到我国的香港特区去读大学,家长让孩子所带的有限的几本书目中,其中就有我的这本小书。

    所有这些,都是对我的鼓舞,对我的激励。

    2001年我正式退休之后,7年多来,我先后应邀到分布在十几个省、市的数十所军队和地方大学作了上百场报告,其中包括我军的最高学府国防大学和地方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我所讲述的内容,多数取材于我的这本小书之中。从对一场场报告的热烈反响,可以看出无论是军校大学生还是地方大学生,对于这本小书中讲述的一些东西,还是认可的、赞成的、接受的。

    直到最近.还有些单位和同志,通过网络、手机或电话,寻找这本小书,希望再版这本小书。对此,我还能有什么不同意见呢?

    退休之后,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幸福?答案可以有多种多样,但我认准了这样一条:有用是福!退休之后,还能发挥些微余热,为人民、为社会特别是为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家、成功做些有益的工作,对他们多少提供一些精神上的帮助,我觉得这就是幸福,生活的最大乐趣就是被人需要。大学生是我师,大学生是我友。我为大学生写书、作报告,同时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交流是互相的,收获是双向的。在有生之年,我愿意凭着自己的一支秃笔和一张苦口,继续为他们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这次我又认真把这本小书通读了一遍,并根据这些年变化了的情况和与大学生多次交流中的一些收获,对原书又认真作了一些修改,在大学生如何认识自身特点、如何成人成才成功、如何对待恋爱婚姻问题以及对大学生的建议和期望等方面,又增写了一些新的内容。总之,这是一本小书、一本旧书,也可以说是一本新书。现在奉献在读者面前,希望多少对于青年朋友带来一些参考价值,同时也衷心希望得到你们的批评指正。

    田永清
    2008年5月1日写于北京鸡鸣斋

    第一天:人生三阶段

    年有春、夏、秋、冬,人有少、青、壮、老。

    一个正常的人,一个受过系统教育的人,其一生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学习、准备阶段,工作、贡献阶段,退休、养老阶段。其中,第二阶段最漫长、最关键、最重要。

    我们今天谈的题目是“人生三阶段”。

    毛泽东同志过去很风趣地说过,每个人都有一条命,就看你命长命短了。有的人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有的人活到五六十岁,有的人活到七老八十,还有活到一百多岁的。俗话说:山中常见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活到一百岁的,总是极少数人。

    一年中有春、夏、秋、冬,人的一生中有少、青、壮、老。这就是说,人的一生是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的。关于人的一生如何划分阶段,有着各种各样既有趣味又有道理的说法。

    有的人笼统地把一生分为前半辈子和后半辈子,并且说人生秘诀就是“六个字”。这里,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一个人年轻时离家出走,想开创自己的一番事业。少小离家,心里难免有几分恐慌,就到本族的一位长者那里,请求指点。长者听过叙述之后,就随手写了三个字:“不要怕。”然后说:“孩子,人生的秘诀只有六个字。今天告诉你三个字,另外三个字以后再告诉你。”30年后,这个从前的年轻人已是一个白发杂生的中年人了。归乡途中,他又去拜访那位长者。但老人家几年前已去世了。家里人取出一个密封的信套来,对他说:“这是老人家特意留给你的。老人家说有一天你会再来找他。"开封之后,但见里面一张白纸上写着三个大字:“不要悔。”老人告诉后人一个道理: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后“不要悔”。整个人生就是这么六个字。我国两千几百年前的孔老夫子,晚年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面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夫子的这段话,流传久远,很有道理。至今人们还常把30岁称为“而立”之年,把40岁称为“不惑”之年,把50岁称为“知天命”之年,把60岁称为“耳顺”之年,等等。这些说法,都是从孔夫子的这段话中来的。

    国外,有人比喻说,人生只有“三天”。话是这样说的:“一个人的一生中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今天已经和你在一起,但很快就会过去;明天就要到来,但也会消逝。抓紧时间吧,一生只有三天!"这是多么富有哲理的时间观念!这是美国夏威夷岛上学生们上课前的祈祷词,它提醒学生们珍惜时间,珍惜人生。

    有的作家以文学体裁比喻人生四季。把人生少、青、壮、老四个阶段分别比喻为童话、诗歌、小说和散文。少年充满幻想,像童话;青年充满激情,像诗歌;中年充满波折,像小说;老年充满感悟,像散文。

    犹太人有一套法典,叫做《塔木德》,是对《圣经》的阐述和补充,内容几乎涉及人生的全部问题,堪称犹太人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塔木德》将男人的一生分成七种变化,读来颇有趣味。

    一岁时是“国王”--全家人都围在他身边,像服侍国王般照顾得无微不至。

    两岁时是“猪”--在泥巴里跑跳、游戏,这是孩子的天性,既可锻炼身体,又能开发智力。

    十岁时是“小羊”--无忧无虑地欢笑、跳跃,这是人生最幸福、最快乐的时期,是令人难忘的人生金季。

    十八岁是雄壮的“马”--长得魁梧奇伟,希望人人都知道自己力大无穷,这时的男孩天不怕地不怕,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大多是在这个年龄。

    结婚后是“驴子”--结婚意味着浪漫时代的结束和烦琐生活的开始。这时的男人,肩负事业和家庭两副重担,宛如负重前进的驴子。

    中年时是“狗”--中年人挣钱不容易,为了养家煳口,有时不得不像摇尾乞怜的狗那样,希望得到别人的施舍,并守候自家的财产。

    老迈之后是“猴”--人到老年,大多心理变态,面貌变丑,皱纹纵横,言行与举止怪异,难以与人相处,搞得不好会像猴子那样被人取笑。

    《塔木德》用短短七句话和六种动物形象,将男人一生的身心变化和喜怒哀乐概括出来,虽有不少荒诞之处,但也多少有些道理。

    关于人生阶段划分的问题,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渡边茂所提出的“三万天学习论”颇有可供参考之处。渡边茂设定一个81岁的人生,并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为 27 年,大约相当于一万天。

    从出生到满27岁,即第一个一万天,称为“成长时代”或“修业时代”。生理学认为,人一过22岁就停止生长,但渡边茂认为精神方面的成长阶段要比身体的成长阶段长一些。在“成长时代”中,人们经过幼年期、学校期面踏入社会,学习各种基础知识,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从27 岁到54岁,即第二个一万天,称为“活跃时代”。这个时代是人们将自己在”成长时代”中所学到的知识、所培养的能力施展出来、发挥出来的时代;是接受事业挑战、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领域里展翅飞翔的时代。最后,从54岁到81岁,进入第三个一万天,这是“充实时代”。进入这个时期的人们可以说是踏入了成熟的人生境地,是思考总结的阶段。

    渡边茂的“三万天学习论”,揭示了人一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阶段,告诫青少年要注意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教养基础,鼓励中年人要趁年富力强之时把自己的实力充分发挥出来,激励老年人注意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

    我觉得这位日本学者讲的有一定道理。参照他的说法,我们可以把人的一生分为这样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学习、准备阶段;第二个阶段叫工作、贡献阶段;第三个阶段叫退休、养老阶段。一个正常的人,一个受过系统教育的人,他的一生大体上可以划分为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你出生以后,到了一定年龄,然后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学习知识、掌握本领,准备为人民、为祖国服务。在座的同学们已经度过了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大体上是20多年时间。然后就过渡到人生的第二阶段,即工作、贡献阶段,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做出贡献。这一阶段最关键、最重要,从时间上说也最漫长,一般总要有那么三四十年的时间。第三阶段,你工作了很长时间,做出了很大成绩,达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到了退休的时候。人到了一定年龄总有个退休、养老的问题,这个第三阶段一般也有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时间。

    青年人总爱谈论和探索人生价值问题。这的确是一个重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怎么看?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大家一起讨论。人生的第一阶段,还不能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属于消费者。人生第二阶段,为社会、为人民,或是创造物质财富,或是创造精神财富,属于工作者、生产者、贡献者。人生的第三阶段,虽然还可以发挥“余热”,有时还可以做些工作,但主要也是属于消费者。这就是说,一个人对于社会来说,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主要是“输入”,第二阶段主要是“输出”。如果第二阶段的“输出”大于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输入”,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如果第二阶段的“输出”只是等于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输入”,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的人生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他的贡献等于他的消费,这样的人对于社会来说,有他不多没他不少,他到人世间等于白来一趟。如果第二阶段的“输出”还小于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输入”,那么这个人的人生就是负价值,不但无功,而且有过,甚至有罪。比如有些罪大恶极、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犯人,就是如此。从整个社会来说,第一种人越多越好,只有这样,社会才能不断发展、前进。第二种人越少越好。第三种人最好没有。但社会是复杂的,完全没有第三种人也不可能。

    我们综观毛泽东的一生,大体上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大体上都是28年。第一阶段,从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诞生,到1921年7月参加党的一大,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这一年毛泽东正好是28岁。第二阶段,从1921 年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到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起,领导我党、我军和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缔造中华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年毛泽东是56岁。第三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体上又经过28个年头,到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有人说,毛泽东的一生与28 这个数字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当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只不过是某种巧合而已。“毛泽东”三个字的繁体字,也正好是28画。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发起成立新民学会,他写的“寻友启事”,落款就是“28 画生”。在延安时,毛泽东有一次与谭政同志(解放后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大将军衔)谈话,深刻而风趣地说:“谭政同志啊,不知你注意了没有?你的名字谭政这两个字是28画,我的名字毛泽东三个字也是28 画。我们共产党的这个‘共’字,拆开了也是‘廿八”。我们都是共产党人,就要做共产党的事啊!”有人说,毛泽东给我们留下了两件东西:一是硬件,即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二是软件,即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这话非常有道理。

    说到转变,同学们现在就正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这是人生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次转变。对于自己漫长的一生,既应该有个长计划,又应该有个短安排,要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讲到这里,我想起三十多年前孙毅老将军给我们作的一场报告。可以说,那一场报告对于我以后几十年的军旅生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孙老是1931年参加宁都暴动之后投奔红军的。毛主席过去亲切地叫他“孙行者”,别的将帅都称他”孙胡子”。他是一位老中将(1955年授衔),因为文武兼备、德高望重而闻名全军乃至全国。记得是1963年或是1964年,他应邀到总参某部作报告。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讲道:人生应该有一个计划。20岁之前定一段计划,21岁至40岁定一段计划,41岁至60岁定一段计划,61岁至80岁定一段计划,81 岁到100 岁再定一段计划。我听孙老作报告时才二十几岁,跟大家现在的年龄差不多,而孙老那时已年过花甲。他面容清瘦,身板硬朗,声音洪亮,手不停地比画着给大家作报告,有时胡子还一抖一抖的。我当时心里就想:孙老讲得真好,他这么大年纪、这么高职务了,还有这么大的雄心壮志,值得我们年轻人好好学习。同时,我心里也有个疑问:孙老都这么一大把年纪 了,他还能活那么大岁数吗?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30多年了,孙老不仅依然健在,而且身体还很健康。这年些年我和孙老多有接触,成了忘年之交。我每次去看他他总是说:“我现在脑能想,嘴能说,手能写,腿能走。迟浩田同志当总参谋长时说过,希望我成为总参的第一位百岁将军。我可得努力完成这个任务呀!”孙老还经常嘱咐我:要多读书、多走路,既要健身、又要健脑。“健康长寿,始于足下”;“生命在于运动,锻炼能抗百病”。这两句话,就是孙老的健身秘诀从孙老身上我深深感到,一个人如果有了远大的理想,有了坚定的信念,有了宏伟的目标,并且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他的身上就会永远充满力量、充满活力、充满朝气。正如过去经常唱的一首歌那样: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我在北京居住近40多年,喜欢交往无权无势但有德有才的老人。一个老人,就是一部历史,一座丰碑。不论这些老人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和角色,他们生命的经历都使我受益匪浅。我与他们接触越多,就越感到自己年轻,越对生活充满信心,对生命的透视也就越清晰。

    近十几年来,我与老作家姚雪垠同志多有接触。他今年已经89岁高龄了,原籍是河南邓州,解放前他已是大学教授,解放后当了专业作家。一提起姚雪垠,人们总是与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画等号,其实他最早发表小说是在1929年,30年代已经成为颇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了。姚老于1957年被打成右派,而且划成极右派。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大家知道,毛泽东同志对古典文学作品很有研究,但他却很少看现代人写的小说。姚雪垠写出《李自成》第一卷后,呈送毛主席看了。毛主席看后评价很高。1967年8月中旬的一天,毛主席主持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当时的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同志列席会议。会后毛主席单独向王任重交代:“你告诉武汉市委,对姚雪垠(当时任湖北省文联主席)要予以保护。他的《李自成》写得不错,让他继续写下去。”当时“文革已经开始,“冲击一切、打倒一切”的局面四处蔓延。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专门指示要保护姚雪垠,可见毛主席对他及其作品评价之高。到了 1975年,毛主席的病情已很严重,还在姚雪垠写给他的一封信上批示:同意姚雪垠的创作计划,政治局要为他提供条件,让他把书写完。邓小平同志在 1977 年复出之后,也谈了他对《李自成》前两卷的印象,大意是说:第一卷写得十分精彩,第二卷虽然不如第一卷,但达到目前这样的水平也十分难得。邓小平同志还专门指示要解决姚雪垠在北京的户口和住房问题。姚雪垠创作《李自成》,从1957年至今,已经整整41 年了,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全部写完后,共5卷10本300 多万字。前些年,在姚老心目中,还有一个庞大的创作计划:写完《李自成》之后,接着写洪秀全,书名定为《天京悲剧》;写完这本书之后,还要写辛亥革命。报纸曾有报道,说姚老身体很好,准备一直写到90岁。当我把这篇文章的内容告诉姚老时,没想到他竟这样说:太小看我了,怎么只能写到90岁呢?对于我来说,现在还是画“逗号”的时候,离画“句号”还远着呢!姚老虽已年近九旬,但前些年他的精力还很旺盛。多年来,他每天都是凌晨两点半起床,喝一杯浓茶之后即开始写作,一直写到早晨六点钟才开始活动身体。每天当别人开始起床时,他已经工作了三四个小时。我多次去他的创作室看过,他亲笔写在稿纸上的,都是蝇头小楷,一笔一画,一丝不苟。姚老的勤奋精神和严谨态度,值得我们很好学习。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位女性,就是与世纪同龄的文坛巨星谢婉莹女士,也就是冰心老人。冰心老人是蜚声海内外的当代大作家、翻译家、教育家。她于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州市,现年已经98岁了。在长达7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冰心创作了几十部作品,影响了几代人。冰心一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尤其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她时时关心祖国,心系未来,心中牵挂着千千万万祖国的花朵,有一颗伟大的爱心。我读过冰心的一些作品,但从未见过她老人家。前些年,我通过一位朋友,向冰心老人求得一副对联,她写的是: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弗为

    敬录先祖子修公自勉词赠永清同志

    一九八九年三月十三日

    后来,我查阅《人物》杂志 1989 年第2期第 108 页在《当代学人谈“我所喜欢和遵循的格言”》栏目中,有冰心老人对这副对联的介绍。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

    这是先祖子修公的自勉联,意思是在物质享受方面应当知足,不要苛求,而在求知方面要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二句是指对于世道人心有益的事,是应当做的,反之则决不可做。

    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同学们从人生的第一阶段转入第二阶段之后,一直到今后的几十年,应该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结合起来、联系起来,让自己成长的步伐紧紧地跟着祖国发展的步伐,与祖国一道前进。这样,你们就会总是感到有劲头、有奔头。根据我们国家“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我个人也有个“三步走”的小计划。因为今天是和大家谈心,所以不管我这个小计划最后能否实现得了,我还是无保留地向大家袒露。我的第一步计划是,活到2000年,跟着你们年轻人的步伐,跨入新世纪。到2000年我正好是60岁,也就是花甲之年。只有一年多时间了,如果不出现特殊意外情况,活到60岁我还是有把握的,我对此充满信心。我的第二步计划是,从2000年我60岁光荣退休,然后看些书,写点东西,作些演讲,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直到2021 年建党 100 周年,那时如果我还活着是81 岁。应该说,这也问题不大,因为81 岁还属于“满地跑”的时候,连“米寿”还未到,一般说活到那个时候问题不大。我的第三步计划是,从2021年建党 100 周年,再延长 28 年,即活到 2049 年建国 100周年,那时如果我还活着就是109岁,正好过了“茶寿”。请大家不要笑,争取活到109岁,不能说很有把握,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因为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肯定更高,医疗条件肯定更好,平均寿命也肯定更长。据医学预测,进入下个世纪的一定时候,人们的平均寿命可达到100岁,最大可活到150岁。

    在人的一生中,应当不断地给自己提出一些奋斗目标,就像爬山一样,征服一座山峰,接着又向更高的山峰挺进。这样,就会感到自己身上有一种永不衰竭的动力,就有可能做出连自己都始料不及的成绩和贡献。

    写作《创业史》的著名作家柳青同志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大学生从十几年的学习到进入工作,是你们一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切入点,也是贡献才智、建功立业的出发点。如何让自己的一生更有价值,要紧的是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经历空前深刻的大变革的时候,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就更加重要。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在北京大学谈成人成才成家(上)
·下一篇:《将军与大学生十日谈》连载2
·人生要成功,一定学雷锋
·学习雷锋同志“十个一”
·《将军与大学生十日谈》连载6
·《将军与大学生十日谈》连载3
·《将军与大学生十日谈》连载2
·在北京大学谈成人成才成家(上)
·入党60周年感怀(组图)
·在雷锋团回答如何学雷锋(组图)
·百岁“胡子将军”的两块“基石”和十段名言(图)
·在北京卫戍区海淀第十三离职干部休养所的报告(2020年9月15日)(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人生要成功,一定学雷锋
学习雷锋同志“十个一”
《将军与大学生十日谈》连载6
《将军与大学生十日谈》连载3
《将军与大学生十日谈》连载2
《将军与大学生十日谈》连载1
在北京大学谈成人成才成家(上)
入党60周年感怀(组图)
在雷锋团回答如何学雷锋(组图)
百岁“胡子将军”的两块“基石”和十段名言(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想念伟人
特稿:感恩党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